随着辐射防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辐射致机体损伤的逐步认识, 放射工作人员在执业中对电离辐射都采取了较为安全的防护措施, 使其受照剂量逐渐降低。然而长期低剂量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仍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 为进一步了解剂量与机体损伤效应之间的关系,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部分医用电离辐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查体, 以了解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为进一步改善防护措施,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医用电离辐射工作人员530名做为放射组, 其中男性425名, 女性105名, 年龄范围为21~60岁, 平均年龄34.45岁, 放射工龄范围为1~39a, 平均放射工龄12.20a。选取1年内未接触射线和毒物的健康医务工作者共87名作为对照组, 男68名, 女19名, 年龄范围为20~57岁, 平均年龄32.27岁。经统计学检验, 放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和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受照剂量调查对象所受年均剂量当量是依据LiF (Mg, Cu, 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实测的剂量, 计算得出人均年剂量当量。
1.3 检查项目临床检查包括有内科、皮肤科和眼晶状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有外周血象、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
1.4 观察方法用裂隙灯查眼晶状体改变; 外周血象检查采用MEK-6318K血球计数仪, 包括静脉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 染色体畸变分析、微核细胞率均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
1.5 统计处理用SPSS11.5 for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患病率的比较, 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均数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均年剂量当量根据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放射组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平均值为1.47mSv, 说明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 调查对象的辐射剂量已经达到国家限定标准剂量限值1/10以下水平。
2.2 内科本次调查发现放射组工作人员有115例(21.7%)表现出神经衰弱样症状、脱发、牙龈出血等症状, 而对照组有10例(11.5%)出现上述症状, 与放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 症状越明显。对调查对象进行束臂试验, 发现放射组束臂实验阳性者160人占30. 2%, 对照组仅9人占10.3%,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放射组检出高血压患者125例, 平均收缩压为120.3 mmHg, 平均舒张压为81.8mmHg, 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2.3 皮肤科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放射组工作人员中有65例出现皮肤损伤的症状, 并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 皮肤损伤率增加。主要表现有甲纵脊、指纹变浅、手背部皮肤干燥、粗糙、弹性差、色素斑, 严重者皮肤出现散在疣状突起等, 并且出现皮肤损伤症状的人主要集中于放射工龄在20a以上, 年龄在45岁以上者, 考虑是因为这部分放射工作者在上世纪60~70年代参加工作, 当时工作量大并且放射防护工作较差, 对局部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2.4 眼晶状体变化在放射组530名工作人员中, 晶状体混浊者有113人, 混浊率为21.3%, 长期低剂量辐射导致的晶状体混浊多为点状和粉尘状, 混浊部位以皮质及前后囊下为主。对照组中晶状体混浊者有9人, 混浊率为9.2%, 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 而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 晶状体混浊率增加。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放射性白内障患者。
2.5 实验室检查 2.5.1 外周血象检查放射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象的比较见表 1, 其中放射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 但是观察发现放射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减少的趋势。而且在白细胞分类分析中发现, 放射组淋巴细胞比值相对较高。表 2所示为不同辐射工龄工作人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 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有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但是经方差分析检验没有发现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在细胞质变方面发现, 放射组中白细胞可见核棘突、中毒颗粒、空泡、核固缩, 淋巴细胞可见切迹、双核、异型淋巴细胞等, 而上述变化在对照组中较少见。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是辐射损伤较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对评价群体辐射损伤效应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表 3所示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与放射工龄的关系。可以看出, 放射组不同工龄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 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呈上升趋势。电离辐射所导致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以断裂、断片和双着丝点为主。健康成人用培养法测得微核细胞率为0~3‰, 平均1.2‰, 本次调查放射组的平均微核细胞率为2.23‰, 明显高于对照组。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效应主要包括有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皮肤、眼睛等诸多方面。在本次对医用电离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过程中发现, 放射组的神经衰弱样症状、皮肤损伤和眼晶状体混浊患病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说明这些损伤与累积受照剂量有关。造血系统的变化是慢性小剂量受照射人群损伤较常见的客观指标之一, 放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 血红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 这可能与小剂量电离辐射可诱导机体的适应性反应[1], 而发挥代偿功能, 损伤和修复并存有关。微核是细胞内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影响而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是放射线对健康影响十分敏感的指标。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能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明显上升, 并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增加。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已经成为检测辐射效应的重要的细胞遗传学方法, 是常用的生物剂量计。
近年来, 随着辐射防护设施的完善和人们辐射损伤意识的提高, 医用电离辐射职业工作者受到的人均年剂量当量水平已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限值的1/10以下[2], 但是调查仍发现部分工作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慢性放射性损伤的表现。提示该辐射损伤与累积剂量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在从事放射性工作早期对辐射引起损伤认识不清楚, 辐射防护条件有限而导致受照剂量较高所致。同时有调查表明, 在辐射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高能量射线能电离空气中的气体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而且这些有害因素的水平随着辐射能量的增加而升高。已经证明, 这些有害气体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 4]。UNSCEAR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1982年报告书中也提出, 必须研究放射职业条件下放射因素与非放射因素的联合作用, 特别是研究小剂量长期协同作用。因此, 电离辐射因素和其他有害因素对工作人员所产生的健康损伤的联合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1] |
刘树铮. 低水平环境因子适应性反应[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 10(5): 310-31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8.05.006 |
[2]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3] |
吴奇. 医用X线作业环境多种有害因素的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03, 19(6): 20-21. |
[4] |
商迎庆, 李昆. 环境中电离辐射和其他有害因素的相互关系初探[J].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6, 13(1): 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