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8, Vol. 17 Issue (4): 497-49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4.061

引用本文 

刘玉霞. 溶解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4): 497-49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4.06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5-06
溶解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
刘玉霞     
聊城市中医院CT室,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 比较腰椎间盘溶解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病人的疼痛程度以及其他副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CT引导下腰椎间盘溶解术和开放手术,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患175例。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但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直腿抬高度数等椎间盘溶解术均优于开放手术。结论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相比, 椎间盘溶解术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    治疗    溶解术    开放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是病变程度最严重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常规腰椎间盘切除术, 需要切开皮肤、肌肉, 咬掉椎板, 暴露椎管, 存在麻醉意外、大出血、切口感染、误伤其他组织等危险, 不但创伤大、患者痛苦, 而且由于椎板切除后, 脊柱稳定性变差, 椎管内压力减小, 极有可能造成髓核再脱出。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1, 2], 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对椎间盘溶解术与开放手术进行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0212/200503同一术者共行L 45和(或)L 5S 1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245例, 其中椎间盘溶解术119例,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腰腿痛症状和神经定位体征, 行各种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常规摄腰椎正侧位片, 并行CT或MRI检查证实有椎间盘突出、钙化或软骨板破裂。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不同, 分为单间隙单纯突出, 中央型突出, 双间隙突出, 软骨板破裂或突出钙化共4组。根据患者入院顺序, 按随机化原则分组, 分别行开放手术和椎间盘溶解术, 观察疗效。剔除标准:年龄小于20岁或者大于60岁者, 合并严重椎管狭窄需行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者, 合并脊柱滑脱或腰椎不稳需行内固定手术者.符合随机化原则入组的患者共175例, 具体有单间隙单纯突出56例、中型突出62例、双间隙突出30例其他24例。施行溶解术92例, 开放手术83例。

1.2 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以常规手术方式和方法进行。术后2 d拔除引流管后床上直推抬高功能锻炼, 2~3 d后下地活动。

1.2.1 手术前心理活动对比观察

观察患者对不同手术方式的顾虑内容:①手术损伤是否较大; ②手术后出血是否很多; ③手术后是否很痛; ④手术后多长时间可以下床; ⑤通过微创手术能否彻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⑥是否因髓核遗留导致症状不缓解; ⑦手术后复发率是不是要高。

1.2.2 手术后对比观察参数

包括溶解组与开放手术组的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疼痛指数(使用VAS疼痛评分法)、术后2 d首次直腿抬高度数、术后尿滁留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日数。

1.2.3 评价标准

参照Macnab治愈标椎进行评价, 间盘溶解术有效率为97%。

2 结果 2.1 术后观察分析 2.1.1 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直腿抬高度数的对比观察结果

与开放手术相比, 椎间盘溶解术后平均引流量(mL)明显减少(32.3 ±14.5 vs67.5 ±19.6, P < 0.001), 术后疼痛指数明显降低(3.1 ±1.6 vs6.3 ±2.3, P < 0.001), 术后第2日直腿抬高的度数明显增加(61.3 ±4.5 vs43.4 ±10.1, P < 0.01)。

2.1.2 术后尿滁留对比观察

椎间盘溶解术患者中92例患者有7例出现尿潴留(7.6%), 开放手术患者83例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尿潴留(18.1%)。

2.1.3 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

椎间盘溶解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 无论是在术后住院日(4.1 ±0.9 vs6.7 ± 1.7, P < 0.01), 还是在抗菌素使用时间上(3.2 ±0.6 vs5.6 ± 1.2, P < 0.01), 都明显减少。

2.2 手术后近期疗效对比

手术后进行了3个月~1 a的近期疗效随访, 两组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椎间盘溶解术组有效率96.7%, 开放手术组有效率94.8%, 但是两组在术后腰痛指数上有明显差别, 椎间盘溶解组的患者腰疼指数0.9 ± 0.7, 开放手术组的患者腰疼指数2.4 ±0.9, 说明椎间盘溶解组术后产生腰疼的情况少。

3 讨论

(1) 传统的开放手术, 即椎板间隙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种经典术式。手术以半椎板切除入路为主, 优点在于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同时术中显露亦较充分, 探查较彻底, 术后恢复快, 1周左右均可下床活动, 并椎管狭窄及双侧侧隐窝狭窄者宜用全椎板切除入路, 术后卧硬板床2周后加强腰背肌锻炼可下床适当活动。

手术探查中除了摘除突出压迫之椎间盘外, 一定要探查侧隐窝及神经根管, 特别针对病史较长者及年龄较长者, 减压标准以神经根活动度能达到10mm左右为准, 遗漏侧隐窝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是产生手术效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3]。为避免或减少术后粘连或复发问题, 术中除尽可能彻底清除髓核核组织外, 突出部纤维环最好尽可能切除, 同时术后彻底止血, 在神经根周围置入高分子防粘连药物, 如"玻璃酸钠"、"粘多糖"或"安可胶"等。

(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的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 所以临床上在CT等的监控下, 将胶原酶准确的注射到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将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溶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氨基酸类物质, 从而彻底解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所造成的腰腿痛症状, 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达到与手术摘除腰椎间盘同样的效果。

胶原酶是从微生物的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 即胶原蛋白水解酶(collagenase), 简称胶原酶。人体椎间盘的主要组分就是胶原组织, 胶原分子呈稳定的三维螺旋形状, 其他的酶无法破坏这一坚固结构; 胶原酶对胶原组织有着特异性的溶解作用, 可以使胶原分子的三维螺旋结构发生断裂, 进而被分解、吸收。利用胶原酶对胶原分子的特异溶解性, 通过将胶原酶注射到椎间盘突出部位, 使突出物中的胶原组分被破坏、溶解, 就像食物在体内被消化一样, 并且不损伤血管、神经、骨头、肌肉组织, 因为这些组织中不含胶原蛋白。由于胶原酶溶解术后椎间盘的总体积明显缩小, 从而使突出物减小或消失, 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得以缓解或消除, 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

(3) 外科手术在去除病灶的同时, 也给患者带来了创伤。如何获得更好的疗效, 使创伤"微创"化, 成为现代外科追求的更高境界。而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椎间盘溶解术,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与传统的的开放手术相比较, 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出血少、下床早、潜在并发症相应减少等优点[4-5]。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引流量、术后直腿抬高等各项指标椎间盘溶解术的创伤均远远小于开放手术。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患者有一个了解和接受的过程。椎间盘溶解术这项新技术, 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与开放手术造成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开展此项新技术的早期, 患者对该手术的了解较少, 患者主要考虑的是它的疗效问题, 而对于它创伤小的优点并不看重。随着该项新技术的成熟, 更多的患者主动选择椎间盘溶解术, 心理问题相应减少。

参考文献
[1]
Sissmam B, Bromley J.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herniation lumbar disc[J]. JAMA, 1981, 245: 730. DOI:10.1001/jama.1981.03310320052026
[2]
Lewis PJ, Weir BKA, Broaod RW, et al. Long term prospective study of Lumbosacral discectomy[J]. J Newrourg, 1987, 67: 49.
[3]
金星.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骨伤, 1994, 7(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