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8, Vol. 17 Issue (4): 496-49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4.058

引用本文 

王立丹, 余成新, 陆蓬, 陈江津, 杨成, 胡燕, 徐亚卡. MRI多回波技术在肝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4): 496-49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4.058.

通讯作者

余成新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5-15
MRI多回波技术在肝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立丹 1, 余成新 1,2, 陆蓬 2, 陈江津 2, 杨成 2, 胡燕 2, 徐亚卡 2     
1.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3;
2.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多回波序列在肝囊肿、肝血管瘤及肝癌中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患者的MRI多回波序列成像检查的资料, 本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或B超、CT、临床综合诊断及追踪证实。探讨MRI多回波序列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RI多回波图像显示, 肝囊肿第一、二回波(TE=16ms, 32ms)信号低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 肝血管瘤在第一、二回波序列中均为高信号, 随回波时间延长, 二者信号强度均逐渐增高, 与周围肝实质对比明显增大; 肝癌在第一、二回波为低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 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有所增高, 但仍显示混杂信号为主, 且在第四、第五回波序列中没有肝囊肿和肝血管瘤信号高。结论 磁共振多回波序列在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    多回波技术    肝脏病变    

MRI因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能多角度、多序列成像, 是肝脏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目前随着MRI扫描软件及硬件的升级, 可供选择的MRI序列越来越多[1], 使其在肝脏疾病影像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探讨的MRI多回波技术对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为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提供更为简单、有效的MRI诊断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5月~2008年4月期间经临床综合诊断及追踪证实或/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囊肿、肝血管瘤及肝癌的病例共100例。其中肝囊肿45例, 男30例, 女15例, 年龄18~72岁; 肝血管瘤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27~69岁; 肝癌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年龄26~70岁。

1.2 扫描技术和参数

所有病例均使用Philips公司Achie - va 1.5T超导型MRI成像系统, 采用与SENSE技术相匹配的相控阵线圈及呼吸门控技术。常规应用SE序列:T1加权成像(T1WI) TR=10ms, TE=4.6ms, FOV=345, 层厚=7mm, 层数= 24, 重建矩阵512 ×512, 平均激励次数4。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T2WI/SPAIR):TR=1 650ms, TE=75ms, FOV=345, 层厚= 7mm, 层数=24, 重建矩阵512 ×512, 平均激励次数6。MRI多回波序列分别采用TE=16、32、48、64、80ms, TR=1 002ms, FOV =315, 层厚=10mm, 层数=12, 重建矩阵256 ×256, 平均激励次数1, 轴位扫描, 必要时加扫冠状位。为了增快扫描速度, 使病人尽量在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部图像的扫描, 我们采用了梯度自旋回波与平面回波技术相结合的扫描技术, 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 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1.3 资料分析

由两位有经验的MRI专家用双盲法对图像描述和分析。依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影像诊断, 并对三组病例的MRI多回波图像信号进行特征性比较, 影像诊断结果与最后病例追踪结果相对照。

2 结果

肝脏三种占位性病变在MRI各序列的信号强度变化, 见表 1

表 1 肝脏三种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
2.1 肝脏三种占位性病变在常规MRI扫描序列的特征性表现

① 肝囊肿T1加权像(T1WI)为均匀性低信号, 边界清楚, 信号较均匀; 肝血管瘤在T1WI上有80%(20/25)为低信号, 少数(20%)为等信号; 而肝癌在T1WI上病灶信号呈多样性, 以低信号、等信号为主, 1例病灶内出血表现为高信号。②在T2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中(T2WI/SPAIR), 肝囊肿和肝血管瘤均为高信号改变, 而肝癌呈等至高信号及混杂信号改变。

2.2 肝脏三种占位性病变在MRI多回波序列的表现

① 肝囊肿在第一回波序列中有88%(40/45)为低信号改变, 自第二回波序列开始随回波时间延长, 病灶信号强度逐渐增高。②肝血管瘤在第一回波序列中大多数88%(22/25)即为高信号, 随回波时间延长, 信号强度逐渐增高, 至第四、五回波序列中其信号强度与肝囊肿无明显差异。③肝癌在第一回波序列中呈低、等、高及混杂信号不等的信号强度表现, 自第二回波序列, 病灶信号逐渐增高, 但其最终信号强度仍无前两种疾病信号高, 且其在第三、四、五回波序列上信号强度改变不明显, 病灶呈混杂信号较多。

3 讨论 3.1 MRI多回波技术的成像原理

多回波技术是在单一序列内不增加采集时间而产生具有不同图象对比的多幅图像, 分别选择多个不同的TE值而产生多个回波, 每个回波形成一个视野(K空间的一条线), 可在同一层面产生多幅单独的图像, 然后用不同的相位编码梯度值, 在另一个RF激励脉冲之后重复这个程序[2]。我们选择TE=16、32、48、64、80ms, 获得从质子密度加权到重T2WI加权信号, 并分别用于重建质子密度加权图像和重T2WI加权图像。为缩短扫描时间, 我们将GraSE(梯度自旋回波序列)与EPI (平面回波序列)相结合, 总扫描时间为16S, 使患者在一次屏气下即可完成全部图像的扫描, 减少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 从而使图像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3.2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在MRI多回波序列异常表现的病理基础

肝囊肿内含水量达95%以上, 液体T1值较长, 当TR较短时被部分饱和, 因此在第一回波图像上呈现相对低信号, 随着回波时间逐渐延长, 信号强度也明显增高, 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背景对比较大。肝血管瘤内的血窦和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 使其在第一回波序列上即可呈现高信号表现, 其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亦可增高。在重T2WI上, 肝囊肿和肝血管瘤信号极高且信号均匀, 称之为"亮灯征"。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回波序列上的表现肝囊肿多为低信号而肝血管瘤表现为高信号。肝癌由于其病灶内液化、坏死、出血、脂肪变性或组织纤维化等病理形态而存在多种信号改变, 故在多回波序列上病灶信号强度多不均匀, 随回波时间延长, 信号强度增高不如肝囊肿及肝血管瘤表现明显。有文献显示通常回波时间大于80ms的图像上, 肝癌的信号强度不再有明显的增高[3]。这与我们的研究基本符合, 在第三、四、五回波序列中肝癌的信号强度改变不明显。

有报道显示MRI双回波序列在肝脏的良、恶性占位病变中显示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笔者认为MRI多回波序列为肝囊肿、肝血管瘤及肝癌提供了有用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能够在一次扫描的较短时间内获得多幅图像,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且不使用磁共振造影剂, 故在肝脏常规扫描中应用多回波序列, 在鉴别诊断仍有困难时再考虑磁共振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 陈祖望. 体部磁共振成像[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778-779.
[2]
张小明, 瞿绍华译. MRI原理[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62 -163.
[3]
朱峰, 王化利. MRI四回波序列在肝脏常见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9(8): 177-178.
[4]
刘建滨, 仲炜. 磁共振双回波成像对肝内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02(7): 707-709. 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02.0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