氡是铀镭天然放射系中衰变产物, 人类呼吸过程将氡及其子体吸入体内, 会造成人体内以呼吸器官为主的内照射。可以诱发肺炎、肺气肿、肺硬化、肺癌和白血病等[1]。世界卫生组织已把氡列为19种致癌物质之一, 是危险系数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肺癌因素。目前, 引水隧道、交通隧道、地铁隧道、矿山开采等隧道施工作业场所越来越多, 地下施工和管理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必要得到关注。我们对某隧道施工场所空气氡浓度进行了调查, 旨在关注地下隧道施工环境中氡对从业人员的健康影响。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了该梯级电站正在施工的4个标段6个作业面的引水隧道及其支洞的的空气氡浓度。
1.2 仪器设备PCMR-2连续测氡仪, 该仪器灵敏度为1.1 cph-1, 测量范围为5.0 ~ 50 000.0Bq.m-3。
1.3 测量方法将PCMR-2连续测氡仪放置于距地面1m高处, 仪器距离隧道壁大于1.5m, 布点间距100 ~ 250m每个测量点测量1h。
2 调查结果从表 1各施工洞的空气氡浓度数据可以看出, 1 ~ 4号施工洞主洞最小氡浓度分别达到897Bq/m3、589Bq/m3、527Bq/m3和788Bq/m3, 均高于工作场所氡浓度的补救行动水平下限(500Bq/m3)[2], 最大氡浓度分别到达2 087Bq/m3、3 764Bq/m3、2 223Bq/m3和2 480Bq/m3, 介于工作场所氡浓度补救行动水平上限(1 000Bq/m3)[2]的2.08 ~ 3.76倍之间, 平均值空气氡浓度分别达到1 494Bq/m3、2 283Bq/m3、1 199Bq/m3、1 603 Bq/m3, 介于工作场所空气氡浓度行动水平上限1.19 ~ 2.28倍间。
结合表 1和表 2, 可以看出对于每一个施工洞, 从测量结果可以发现, 洞内的氡气浓度分布很不均匀, 且变化很大, 最小氡浓度与最大氡浓度之比介于0.15 ~ 0.31之间, 且与距离洞口的距离无相关性, 这与文献[3]中结论一致。
隧道施工作业场所的氡气, 主要来自于施工场所泥土、岩石和矿石等中的铀镭天然放射系核素所释放, 由于场所通风不畅, 导致施工场所内空气中氡气大量积累, 而浓度升高。洞内的氡浓度最高点不在洞的最深作业面处, 也不在洞口, 而在施工洞的中间段。这可能跟施工过程的通风状态、通风时间和作业面离洞口的距离有关。施工中, 采用大型风机将新鲜空气送至距作业面30 ~ 50m范围的通风措施, 或者设置抽气设备, 采用气动钻打孔, 同时采用水降尘, 故在作业面处氡浓度相对较较低。但是由于洞内空间甚大, 而风机的通风率有限, 必须要通风一段时间后, 洞内高氡空气才能被风机吹入的低氡空气压向洞口, 所以, 随着通风时间增长, 高氡点将向洞口移动, 1号洞的支洞中点浓度比主洞高, 原因应在于此。
4 防护对策建议我国卫生部2007年的最新统计显示, 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其中肺癌致死人数高居首位。ICRP(1987)和BEIRⅣ (1988)报告根据室内氡浓度和矿工经验对一般居民进行估算认为:一般居民肺癌中大约有10%来自本底水平氡及其子体照射[4]。美国EPA应用相对危险度模式对肺癌发生率进行回顾性调查认为:环境水平室内氡造成的肺癌贡献是全部公众肺癌的8% ~ 25%[5]。
目前, 引水隧道、交通隧道、地铁隧道、矿山的开采等隧道施工作业场所越来越多, 隧道施工、作业和管理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 这一职业人群的健康应当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作业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氡防护措施:①施工前应当做好相关地质勘察, 做好人员外照射和氡防护措施准备; ②加大隧道内新鲜低氡空气的换气量, 保证作业场所的氡浓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③加强作业人员劳动保障装备(防氡口罩等)和措施执行管理, 减少人员氡吸入量; ④缩短施工人员在隧道的作业时间或时间分段作业, 尽量减少不必要吸入。
[1] |
卢新卫, 李贵斌. 室内氡致肺癌组织剂量与危害研究进展[J].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17-12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6 |
[2]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3] |
熊小兵, 杜飞平, 何玲. 水电站隧道作业场所空气氡浓度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1): 71-7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1.038 |
[4] |
郭秋菊, 许寿元. 氡的危害及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1): 85-8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1.040 |
[5] |
王燮华. 氡及其子体对机体的效应和危险度[J].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1988, 4: 204-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