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8, Vol. 17 Issue (4): 448-44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4.043

引用本文 

王春光. 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4): 448-44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4.04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3-27
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现状调查
王春光     
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 了解基层卫生院放射防护现状, 保障基层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健康。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利用451p型X、γ智能巡测仪对X射线机机房进行剂量检测。结果 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符合国家标准比例为87.9%, X射线机机房泄漏辐射比例为36.8%。结论 基层卫生院机房的防护设施存在较多问题, 应该加强机房建设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审批、控制。
关键词X射线机    放射防护    辐射剂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 现在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都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并具备相配套的防护设施, 但终因条件有限, 各种防护设施并不完备, 为了解基层乡镇卫生院的防护现状,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我们对本地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现状进行调查, 具体情况如下。

1 调查方法[1, 2] 1.1 检测仪器

本次调查应用仪器为美国产451PX、γ智能巡测仪, 经国家标准计量研究院刻度。

1.2 调查及测量内容

依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对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进行调查并对X射线机房操作室防护门、观察窗, X射线机房防护门及周围环境进行检测。

1.3 布点及检测方法

引用GBZ/T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按规定布点并检测:①防护门周边门缝、表面设检测点, 观察窗的中间及与墙体交接边缘; ②防护墙外侧在距墙表面30cm的平面上, 距地面高约1.2m布点, 顶棚四角和中央各布一点; ③控制室操作位置处, 检测辐射水平。

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每个检测点测量5次, 求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检测结果。

1.4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113家乡镇卫生院, 125台X射线机房, 其防护设施调查结果见表 1, X射线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见表 2, 引起屏蔽防护泄漏原因分析见表 3

表 1 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表 2 X射线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μGy/h)

表 3 X射线机房防护门、观察窗泄漏辐射

分别对调查项目总数与符合标准机房总数比较, 计算合格率, 结果为87.9%。

3 讨论[3, 4]

通过对某市113家乡镇卫生院, 125台X射线机房的调查与检测结果分析, 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防护设施方面, 乡镇卫生院防护不合格率较高, 最突出的是机房面积, 不合格率达29.6%, 其次是无电离辐射标记和工作指示灯不亮, 不合格率分别为15.2%和10.4%。

在X射线机房屏蔽防护方面, 总泄漏比例是36.8%。对剂量偏高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 主要原因为防护门缝密封不严, 占22.2%, 多为门体下坠造成, 二是防护门、观察窗的铅当量不足, 占12.6%, 无防护情况极少, 占1.0%。

随着经济发展, 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加大,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近几年, 许多乡级医疗单位改公办为自收自支, 自负盈亏的模式, 使部分单位领导存在麻痹思想“这么多年都没事, 能用就行”, 忽视了放射防护的重要性, 不愿再多花钱投入到机房面积、防护门窗的改进上。特别是一些私立医院更宁愿多设科室、病床, 也不愿把有限的建筑面积应用到机房面积上。鉴于我市存在的情况, 应当加大对机房建设前的职业危害因素预评价的审批和控制, 从设计施工阶段预留出足够面积, 按国家标准施工, 早发现早改进, 减少实施整改的难度,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参考文献
[1]
GBZ/T161-2004, 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
[2]
GBZ130-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3]
武国亮, 张炳祥, 旷景莹. 昆明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状况调查与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3(1): 45-4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30
[4]
李冰, 杨晓光, 李雪. 吉林市94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防护状况调查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3): 292-29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