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介入放射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普及, 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而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在临床上是一类特殊的放射工作人员, 有的单位并不将其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范围。在实际工作中, 介入放射操作需要在X射线透视或其他影像导向监护下进行, 有时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较高的辐射场中, 而且大部分病例诊治时间又较长, 由于特殊的操作原因, 个人防护受到一定的限制, 操作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射线的辐射。而部分人员由于未接受过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工作中难免出现对防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解江苏省临床介入放射人员的健康状况, 进而为将其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的要求, 于2005~2007年对63名临床介入放射人员健康状况进行了跟踪观察,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观察对象为某省级医院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神经内科介入治疗、骨科介入治疗、泌尿科介入治疗的临床医师63名, 年龄22~60岁, 平均年龄33.4岁, 本职工龄1~22a, 平均工龄15.21a。选择不接触放射线的医务人员共60名作为对照组,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32.5岁, 本职工龄1~23a, 平均工龄16.43a。结果判定依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98-22[1]进行。
1.2 内容与方法 1.2.1 健康状况询问及内科检查职业史、既往病史、自觉症状的询问和内科检查(心、肺、肝、胆、脾检查)。
1.2.2 皮肤检查主要检查皮肤干燥、粗糙状况、指甲纵嵴。
1.2.3 眼晶状体检查用0.5%托品酰胺散瞳8mm大小, 在裂隙灯下检查晶状体混浊情况。混浊点大于8个为晶状体混浊。
1.2.4 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肝、胆、脾、双肾检查)
1.2.5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②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直接涂片法。③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细胞培养制片法。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觉症状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所列自觉症状项目逐一询问, 63名介入放射人员主要表现为以头晕、头昏、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为主的神经衰弱综合症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 1。观察3年来自觉症状无明显变化, 笔者认为操作熟练程度有所提高, 但随着患者的增多, 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受照剂量并没有减少, 反而有增加的可能。
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出血点和紫癜, 手部皮肤无明显粗糙、干燥、皲裂, 主要表现为指甲纵嵴增多, 3年来分别为2人(3.17%)、6人(9.52%)、7人(11.11%), 与对照组3人(4.7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3 眼科晶状体检查晶状体是全身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2], 长期从事介入放射可产生一定的损伤。3年的检查结果显示63名介入放射人员的晶状体混浊有随着工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 2。但未发现一例放射性白内障, 可能是眼部受照剂量不足规定的剂量阈值。
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14人, 肝囊肿3人, 肝血管瘤1人, 胆囊结石2人, 胆囊息肉3人, 脾大1人, 肾囊肿2人, 肾结石1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2.5 实验室检查 2.5.1 外周血象异常检出率(表 3)白细胞总数变化是辐射损伤最早出现的变化之一, 表现为白细胞进行性下降[2]。由表 3看出, 3年来介入放射人员外周血常规异常无明显增多趋势, 但仍高于对照组, 且2007年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5.2 细胞遗传效应国内外辐射细胞遗传学家都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辐射效应的一个灵敏指标[2],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是一种快速检测染色体损伤的细胞遗传学方法。每人的标本分成两份, 一份用于检测微核, 计数1000个淋巴细胞的微核率; 一份用于染色体培养, 选择100个完整的、形态较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 观察染色体是否有无着丝粒断片、无着丝粒环、微小体、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倒位、相互易位, 结果见表 4。介入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微核千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通过对某省级医院63名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年的健康状况跟踪调查分析发现, 介入辐射已经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 神经衰弱综合症发生率、晶状体混浊阳性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者(2007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和微核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上述结果低于国内某些有关报道[3、4]。这可能与该省级医院医疗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使用进口机器、防护条件较好、防护用品较为齐全有关[5]; 也可能是样本较小造成。为了更好地保障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各级放射防护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对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规范化管理, 促进我省介入放射工作的发展。
[1] |
GBZ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S]. 2002.
|
[2] |
何凤生. 中华职业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993, 1102.
|
[3] |
刘伟, 乔建雄, 侯殿俊, 等. 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健康状况动态观察[J]. 中国职业医学, 2002, 29(6): 51-52.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2.06.026 |
[4] |
李富冉, 张志东, 杨宪普. X射线对介入放射工作者健康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 2003, 38(4): 610-611. DOI:10.3969/j.issn.1671-6825.2003.04.064 |
[5] |
张乙眉, 余宁乐, 周宪峰. 江苏省介入放射学基本情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3): 311-31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