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众所周知, 医疗机构即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机构, 同样也是各种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也不例外。因此, 医疗机构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 将直接决定整个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的最终结果。为了全面了解和提高河北省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医学应急资源和响应能力, 我们对全省11个地市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普查全省市级以上医院, 包括相应级别的工矿医院。抽查了石家庄、保定、承德分别代表我省经济发展高、中、低水平各自4个(共12)区县的医院。本次调查以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式进行。
2 调查内容和质量控制 2.1 内容调查各市级以上和12个区县医院的基本情况、人员、设备、应急体系及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
2.2 质量控制严格遵循三统一原则, 即调查时严格统一调查方法, 统一调查表格, 统一数据库软件。在调查实施过程中, 派出两个专家组, 对全省各市调查工作进行现场抽查、技术指导,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确保调查工作质量。
3 结果分析 3.1 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应急相关基本情况省、市、县三级共调查医院275个。省级21个, 市级105个, 企业医院112个, 县区级37个。制订了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132个, 占医疗机构调查总数的48.00%;制订了核/放射应急预案的50个, 占医疗机构调查总数的18.18%;以上两个预案均制订的23个, 占医疗机构调查总数的8.36%;建立公共卫生应急部门的234个, 占医疗机构调查总数的85.09%;未建立的41个, 占医疗机构调查总数的14.91%。各级医院没有专门储备核应急药品, 但部分市级以上医院有少量的常规药品。
3.2 医疗机构核/放射应急相关人员情况(表 1)
![]() |
表 1 人员构成情况 |
275家医院中共有核和辐射应急相关人员602人。表 1所示, 人员学历构成比率由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及以下是依次递增, 仅本科学历就占46.68%, 相对较高, 说明在医疗机构中医务工作者的学历程度较高。人员职称结构比率由高级、中级、初级及其他也是依次递增的, 仅高级职称就占51.49%, 说明专业技术力量是比较强的, 并且从学历和职称构成上也是比较合理的。应急相关人员从事工作, 核/辐射应急管理人员474人, 占总人数的78.74%。可示应急管理人员比例相对较多, 而诊断治疗及二者皆从事者相对偏少。并且按年龄划分, 年龄大于40岁的超过400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66.45%, 说明有年龄老化趋势。
3.3 医疗机构相关设备情况(表 2)
![]() |
表 2 医疗机构检测设备及分布情况[台(医院数)] |
由表 2可知, 在全省对涉及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的15种检测设备调查显示省、市、县三级总计486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自动血球计数仪所占数量最多, 达342台, 市级以上医院平均每家有1台以上, 县级医院平均每家也接近1台; 用于内照射剂量估算的γ计数器、扫描仪、吸碘仪、肾图仪、活度计等核医学设备在市级以上有一定的数量, 但在县级医院数量极少; γ照相机仅市级有2台; 放射性去污、洗消设施仅衡水有一台。在核和辐射事件医学应急现场处置中除放射性去污、洗消设施外, 表面污染仪、辐射巡测仪也是放射应急的重要设备, 各市应有一定数量的配置。经统计, 所调查的486台设备中, 96.50%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81.69%设备为自筹资金购置, 进口设备占总调查量的67.49%。说明各级医院有一定规模的较先进的检测设备, 尤为突出的是血液学分析方面具有相当的能力, 但其他设备市级以下医院数量较少, 县级医院就更少。且政府经费投入很少, 制约了各级医院尤其是县级医院的设备购置。
4 讨论从调查结果来看, 全省医疗机构各级、各单位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医疗机构专业队伍以市级以上为主, 具备一定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核和辐射现有设施和设备基本满足日常检测工作。基于上述分析体会如下:一是争取更多政府支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经费制度, 充分保障核和辐射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运行。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医疗机构专业队伍主要是以临床救治为主, 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员救治是由我们医疗机构来承担的, 因此, 医疗救治人员除有娴熟的临床救治技能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知识, 其关键在于加强各级医院核和辐射应急救护知识的培训, 适应突发事件应急需要。三是加大设施建设力度。适当购置核和辐射应急检测设备、防护装备和洗消设施等, 有条件的市级以上医院应建立或加大血液和烧伤科室, 县级医院应积极培训部分医护人员, 熟练掌握血液和烧伤病人的诊断治疗。四是进一步加强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核和辐射应急预案, 通过演练, 提高现场医疗救治方面的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