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颅外伤的CT检查中, 一般使用常规扫描, 主要参数层厚为7mm或10mm, 使得一些不明显的骨折或者出血不能明确显示, 或者出现假象骨折等情况, 常常给诊断带来麻烦。我们在实际CT检查应用中选择性的使用1mm层厚局部扫描, 起到了鉴别诊断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本组共50例, 年龄为(0.5 ~ 77)岁, 平均42岁; 男性33例, 女性17例。本组病史明确, 均为头颅外伤后申请做CT检查。其中颅骨骨折18例, 骨折假象1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假象10例, 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2例, 硬膜下血肿3例。扫描的基础上发现可疑骨折,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外或硬膜下成血肿时, 在局部进行1mm层厚扫描, 并使用骨重建方式。
2 结果在50例当中, 有18例颅骨骨折在常规扫描时只能怀疑骨折, 但是不能确定, 使用薄层扫描明确显示了骨折线; 17例常规扫描很像是颅骨骨折, 使用薄层扫描都显示为颅骨血管沟或颅缝; 10例常规扫描显示小脑幕“ V”或“ Y”影像两侧较宽, 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使用薄层扫描后均被排除; 2例硬膜外血肿和3例硬膜下血肿予以鉴别并明确诊断。
3 分析常规CT扫描时, 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作用, 使得一些细微的结构不能清晰的显示, 也使得一些正常结构在影像上重叠形成病变假象。1mm扫描可以避免部分容积效应; 采取骨重建, 增加了空间分辨率, 可以清晰显示病变边缘。所以薄层扫描骨重建技术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在18例颅骨骨折中, 有枕骨5例, 颞骨3例, 顶骨7例, 蝶骨及筛骨3例, 这些病例都是在常规CT扫描时显示颅骨有隐约线样低密度影, 或者是蝶窦腔内有积液, 筛窦的筛骨纸板紊乱, 见不到明确骨折线。经过1mm层厚扫描均发现明确的骨折线。有的颅骨骨折不确切(见图 1~2), 薄层扫描显示明确详细的骨折情况(见图 3~4)。
在17例颅骨骨折假象中, 有颞骨2例, 顶骨8例, 枕骨3例, 额骨3例, 上颌窦壁1例。这些病例在常规图像中显示相应的颅骨非常象颅骨骨折, 经过薄层扫描显示, 有的是颅骨血管沟(图 5~8), 有的是正常的颅缝交界处颅骨不规则边缘(见图 9~14), 有的是颅骨转折处(见图 15~18)。这些部位的正常结构由于常规扫描层厚的部分容积效应造成了骨折假象, 经薄层扫描全部被排除骨折。
在10例可疑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 都是显示小脑幕“ V”或“ Y”形的两边增宽(见图 19), 在以往都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薄层扫描显示两个边为清晰的线样影(见图 20), 均证明为部分容积效应形成的假象。
2例少量硬膜外血肿和3例硬膜下血肿所显示的影像表现均不典型, 由于部分容积效应使血肿边缘很不清晰(见图 21), 薄层扫描时显示出清晰的血肿边缘(见图 22)。
以上病例分析表明, 薄层扫描技术的应用, 纠正了以前以小脑幕和纵裂池的增宽为依据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标准; 对颅缝和颅骨血管沟造成的骨折假象予以排除; 对常规扫描难以确诊的颅骨骨折作出明确的诊断; 对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