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 病因多种多样, 其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等特点。常需临床医生和影像诊断医生共同合作迅速诊断及进行治疗。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急腹症的重要手段。笔者从比较影像学的角度, 讨论急腹症影像学技术的合理选用, 即比较影像学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近年来我院收治的268例急腹症患者, 其中男166例、女102例。年龄14 ~ 76岁, 平均年龄36.4岁。X射线检查使用仪器为东芝WB-10A500mAX射线机。腹部透视均进行多体位、多方位的观察, 注意有无液平、膈下积气、异常钙化、腹盆腔软组织肿块及积液等征象。CT检查使用仪器为日本日立Tur130全身螺旋CT机, 扫描前0.5h口服2%泛影葡胺稀释液300 ~ 400ml, 扫描前再口服300 ~ 400ml后立即扫描并摄片记录。B超检查使用仪器为日本ALOKA-500型凸阵实时超声仪, 主要观察肝、胆、脾、肾等实质脏器的大小、形态、包膜是否完整、实质内及脏器周围有无异常回声, 站立位有无膈下游离气体、有无盆腔积液、囊性或实性占位病变, 必要时B超引导下穿刺抽吸或注入造影剂。
2 结果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腹症以阑尾炎最多, 占40.7%。268例病人中每个病人均做了一项或多项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见表 1。由表 1可见, 消化道穿孔和梗阻的检查阳性率以X射线最高; 肝、胆、胰腺急症的检查阳性率以CT最高, B超次之; 阑尾炎和妇科急症检查阳性率以B超最高。
急腹症在消化系统急诊中最多见, 是一组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腹部疾病, 种类很多, 具有变化大、进展快的特点。因此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 除临床医师根据症状、体征作出初步诊断外, 影像检查尤其是首选何种检查显得尤为重要[1]。近年来,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长足发展, 一门新兴医学学科———比较影像学应运而生[2]。它利用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研究各种成像技术(X射线、CT、MRI、动脉造影等)的成像基本要素和原理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和限度, 评价各种成像技术的优缺点, 并确定某种组织器官和/或某种疾病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一般急腹症利用胸、腹透视或平片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是必不可少的常规检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 可以采取不同位置拍摄腹部平片。在本组观察病人中, X射线检查在消化道穿孔和梗阻的诊断中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X射线检查又不能做出诊断的病例, 超声波检查常能弥补以上器械检查之不足,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迅速、无创、无禁忌症等优点。该检查对少量腹水有很高的灵敏性。胆囊病变(如胆囊结石、急慢性炎症、胆道蛔虫等)超声波检查更有独到之处, 发现、确诊率高达95%以上[3]。超声波检查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亦有一定价值, 同时可进行声像图的动态观察。在本组观察病例中, 对于阑尾炎和妇科急症的检查, 以B超的阳性率最高, 所以上述疾病的诊断可以首选B超检查。经超声波检查仍不能确诊的病例, 可进行CT扫描以检测普通X射线法显示不明显的肠腔外气体和肠系膜动脉栓塞。对急性胰腺炎包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CT扫描是最好的检查手段[4, 5]。因脏器有渗出、肿大和坏损时, 当注射对比剂后更易显示出来, 而用超声波检查往往由于空气的重叠干扰而难以确诊。在本组病例中, CT在实质性脏器急症的诊断中显示出绝对优势, B超次之, 所以对于实质性脏器急症可以首选CT和B超检查。
[1] |
赵秀莲, 秦永彦, 郭雷. 比较影像学在急腹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附842例分析)[J].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2, 2(4): 322-324. |
[2] |
何望春. 比较影像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9.
|
[3] |
沈太春, 王兴文, 李英. 比较影像学在消化系统急诊中的应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3, 14(5): 316-317. DOI:10.3969/j.issn.1001-8174.2003.05.036 |
[4] |
Soto JA, Barish MA, Kent-Yucel E, et al. Pancreatic duets: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fast spin-echo technique[J]. Radiology, 1995, 196: 459. DOI:10.1148/radiology.196.2.7617861 |
[5] |
Susan Walker, Willian Haun, Jeffrey Clark, et al. The value of limited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rectal contrast in the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0, 180(6): 450-455. DOI:10.1016/S0002-9610(00)005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