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碘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非金属卤族元素, 元素符号为I, 原子序数53, 原子量为127。碘的物理性状是黑紫色鳞片状, 有金属光泽、性脆, 极易升华成为紫色气体。碘的酒精溶液即为'碘酒', 可用于消毒和治疗甲状腺肿。碘在工业上用于制造染料。碘有27种同位素, 而碘-127是唯一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核物理研究的进展, 目前已可人为制造出多种人工放射性碘核素。它们有的来自核反应, 但主要来自核裂变产物。如运行中的核反应堆(核电机组的主要组成部分), 遇有烧结并主回路泄露就会有大量的裂变产物释入环境。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放射性碘核素。在26种放射性碘核素中, 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碘-129、碘-131、碘-132、碘-133和碘-135, 它们的半衰期分别是1.6 ×107a、8.02d、2.30 h、20.8h和6.6h。在核事故发生后, 很短时间就可以测到它们。
分析和实测数据表明, 在有放射性物质泄露的核事故发生之后, 将有放射性碘核素释放到环境介质中。进而积聚在人体的甲状腺, 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在核事故发生之后, 医学应急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放射性碘核素的预防[2, 3]。
2 稳定性碘的服用剂量事先服用稳定性碘, 是防止放射性碘对人体甲状腺造成危害的重要的有效措施[4]。放射性碘可来自反应堆事故、实验室事故、蓄意事件造成的放射性碘释放等。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反应堆事故不存在放射性碘释放的情况下, 必须按反应堆事故存在着放射性碘释放的情况来处理。根据国际指导原则, 对于进行碘预防给出的通用干预水平为100mGy。即如果可避免剂量大于100mGy, 就应采取碘预防行动。这为在事故情况下的迅速决策提供了操作基础。在实际应用中, 即使在可避免剂量很低的情况下, 也应采取碘预防措施, 以考虑儿童、胎儿或胚胎对放射性碘的较高敏感性。
进行碘预防, 确定服用稳定性碘的剂量很重要。表 1针对不同年龄组给出了单次服用稳定性碘的剂量值。一般来讲, 稳定性碘只能服用一次。可通过撤离或限制摄入来控制放射性碘继续进入体内。如果不能奏效, 可持续数星期重复给予日剂量碘。重复给出的日剂量碘值与表 1一致。
在核事故发生放射性碘泄漏前夕, 服用稳定碘片可以有效预防人体甲状腺受到过量照射。因此, 准确掌握服用稳定性碘的时间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为了尽可能降低因摄入放射性碘对甲状腺造成的辐射剂量, 应在摄入放射性碘之前, 服用稳定性碘。提前6h, 几乎可以提供完全的防护。与摄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 对放射性碘的阻滞效果可达90%。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几小时后, 再服用稳定性碘, 阻滞效果就只有二分之一了。间隔时间越长, 效果越差。所以为使效果明显, 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3 应急用储备量的考虑必须重视稳定性碘片的储存与发放。按受影响地区的人口计算, 存储机构要储存超过日用量的碘片(或碘化钾片、碘酸钾片), 并且要随时待命发放。碘片(碘化钾片、碘酸钾片)要储存在干燥、避光的条件下。有效期5a, 到期更新。对在核电场预防行动区(Precautionary Action Zone)和紧急防护行动区(Urgent Protective Action Planning Zone)内的人群, 可以考虑预先分发碘片, 免得临时慌乱。卫生部门应事先制定出稳定碘片的储存、发放计划与程序。建立储存机构, 明确责任, 确定与年龄相关的服用剂量, 进行相应宣传, 保证碘预防的顺利进行。如果稳定碘的数量有限, 应有针对性地向公众发放。新生儿、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给予最优先考虑。
但需注意, 服用稳定性碘, 也会产生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涎腺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反应与轻微的皮疹、碘诱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短暂的甲状腺机能减退和甲状腺肿等。副作用会因饮食中的碘含量不同和甲状腺疾病流行情况的不同, 而有很大差异。医学实践表明, 在碘日治疗剂量为300mg的情况下, 副作用(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中毒症、甲状腺肿)的概率为10-6~10-7, 即百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因进行碘预防导致的死亡危险度估计为3 ×10-9量级, 即十亿分之三。所以危险度是很小的。老年人的副作用要比婴儿和青年人严重。应对服用稳定性碘的新生儿进行检测。通过测量促甲状腺激素(TSH), 观察可能出现的短暂甲状腺功能减退。
[1] |
刘长安, 耿秀生, 刘英. 稳定碘预防在核事故应急中的应用[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
[2] |
Whitehouse. Radioactive Isotop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
[3] |
UNSCEAR Report 2000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M].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00.
|
[4] |
IAEA Safety Series No.115: 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P].IAEA Vienna 1996.
|
[5] |
IAEA EPR-medical 2005: Generic Procedures fo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P]. IAEA, Vienna: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