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1]居室内222Rn活度浓度9间次有超过100Bq·m-3, 占2%, 其中最高的为203Bq·m-3; 居室内220Rn活度浓度最高的为167Bq·m-3, 活度浓度超过100Bq·m-3的有5间次; 居室内EECTn结果最高为10.23Bq·m-3; 室内γ外照射剂量率的范围为0.041~0.167μSv·h-1。该项调查的最大年均剂量已超过5mSv。本次调查结果虽然均未超过GB18871-2002[2]室内氡的年平均活度浓度行动水平为200~400Bq·m-3(上限适用于已建住宅, 平衡因子为0.4)但室内氡对居民健康危险度的研究仍未形成定论, 因此, 我们进行了氡活度浓度水平高于100Bq·m-3的居室内进行了有效通风降低室内氡水平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居室环境放射性探测器自制的“室内环境放射性评价测量盒” (专利号: ZL 200620082698.7), 由南华大学氡实验室刻度, 同时累积测量室内222Rn活度浓度、220Rn活度浓度、220Rn子体的平衡当量浓度(EECTn)以及γ外照射剂量率。
1.2 剂量仪美国DURRIDGE公司生产的RAD7测氡仪, 由南华大学氡实验室校正。
2 结果由于本次测试的济南市室外222Rn水平约为7Bq·m-3, 而对超过100Bq·m-3的室内222Rn水平来说, 室内外空气的交换无疑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氡水平, 通风应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不但室内222Rn可以排到室外, 而且对人体所致剂量高的222Rn、220Rn的子体也可以随气流排除室内, 对此, 进行了对222Rn分析测试研究。
首先, 选择了本实验室的一间仪器室, 其室内222Rn最高可达1 000Bq·m-3以上, 在一次4天未有人进入后使用RAD7测氡仪在12月25日对室内222Rn活度浓度与通风的关系进行了测试, 见图 1。图中25日17时~26日17时为小风状态, 大雾, 室外温度0~10℃; 26日17时~28日9时为静风状态, 大雾, 室外温度0~8℃; 28日9时后窗外雾逐渐消散, 基本为有风状态, 室外温度-2~2℃。在此期间室内为集中供暖, 温度晚间在28℃, 白天开窗通风温度在16~23℃, 其中27日17时~28日9时, 室内温度在24℃左右。
图中26日9时打开仪器室窗户一扇, 门也打开, 至17时门窗全部关闭; 27日8时打开仪器室窗户一扇(窗宽约0.45 m, 高约1m), 门也打开, 至17时门关闭门, 而窗户开两扇, 各留8cm左右缝隙; 28日9时打开仪器室窗户一扇, 门也打开, 至17时门窗全部关闭; 29日9时打开仪器室窗户一扇, 门也打开至测试结束。
从图 1可以看出, 晚间门窗皆处于关闭状态, 室内氡活度浓度在5h左右可累积到较高水平, 均高于GB18871-2002室内氡的年平均活度浓度行动水平, 此时在室内的活度浓度持续水平为静风>小风>有风; 打开门窗通风后, 室外小风条件下, 2h降低到较低水平, 室外静风时3h降低到较低水平; 室内保持持续自然通风的状态(只有窗户留较小缝隙, 门关闭, 不能形成穿堂风的情况下, 虽然室外为静风状态, 仍使室内氡的活度浓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低于GB18871-2002室内氡的年平均活度浓度行动水平, 且室内温度降低不大。
由此可见, 若睡眠时间为晚间22时至次日凌晨6时, 22时关闭门窗, 室内氡持续相对较高状态大约5~8h, 凌晨6时打开门窗, 即便在气象情况差时自然通风也能迅速降低室内氡活度浓度; 睡眠过程中, 即使气象条件不利于氡从室内向室外的扩散, 只是在窗户留有小的缝隙的通风条件下, 室内氡仍可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另外, 对在2006年6月至12月测量期间氡浓度水平较高的4户居民(氡浓度最高的居民尚未入住, 2007年1月至6月未布样), 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 注意每天进行适当通风(如天气允许情况下早、中、晚各通风0.5-2h, 睡眠时窗户留较小缝隙), 在2007年1月至6月调查期间的氡浓度水平均降低至较低水平, 见表 1。
由于222Rn从墙体缝隙或装修材料表面析出后, 其浓度因其半衰期较长(3.825d)而在室内累积, 在房间绝对密封的情况下, 14d基本可达放射性平衡, 其房间内浓度可认为到了最高(21d为完全平衡, 此时浓度应最高), 而实际上房间均存在与室外空气的交换, 只能达一定水平而不再上升, 该水平与房间密闭情况有关。通风情况好可以迅速把室内氡转移到室外, 降低了室内氡的水平。在保持室内温度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 持续适量室内通风就可以使室内氡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减少氡照射, 保护居民健康。
[1] |
许家昂, 李福生, 陈英民, 等. 居室环境放射性现状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1): 1-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1.001 |
[2]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