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枣庄市医疗事故鉴定中心;
3. 枣庄市急救指挥中心;
4. 枣庄市医疗事业保险处
众所周知,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首次发现了X射线以来的100多年中, 射线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然而随着电离辐射应用的日益广泛和人类对射线危害认识的逐步深入,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出版物提出了降低剂量限值的建议。从我市1990年以来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外照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 其平均剂量当量值均低于2.0mSv, 属小剂量照射群体。为探讨小剂量X射线照射, 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和内在相关因素, 我们自1990年至2005年选取枣庄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其进行为期15年动态追踪观察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全市医疗机构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技术的工作人员。对上述人员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方法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 15年间共观察8次, 共计2 043人次(其中1990年232人, 1992年257人, 1994年243人, 1996年251人, 1998年236人, 2000年274人, 2002年269人, 2005年281人)。另在每次查体中选取非接触射线且年龄、性别相近人群进行对照, 共观察对照人员386人次。
1.2 内容与方法 1.2.1 临床检查内科:临床症状:神经衰弱症候群、脱发、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易出汗、乏力等; 皮肤科: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指甲横沟、纵裂、角化过度等; 眼晶状体检查:以5%的新福林药液散瞳, 用裂隙灯显微镜(苏州产YZ-5B型)检查晶状体。按照国家颁布的放射性白内障分期标准进行诊断。
1.2.2 实验室检查检查项目主要有: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血红蛋白, 血小板, 血清免疫球蛋白,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微核测定。
1.2.3 外照射剂量测定采用FJ-377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核子仪器厂生产)按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 5294-85)《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5294-2001)进行监测, 剂量计(TLD)热释光元件为LiF粉末, 使用前经240℃ 10min退火处理。TLD佩戴在放射工作人员左上衣领上。每三个月监测一次, 一年为一周期。
1.2.4 统计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在本次前瞻性研究中, 对观察资料齐全的1990、1992、1996、2000、2005五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对象中, 年龄最大者63岁, 最小者18岁, 平均37.1, 岁。放射工龄最长者41a, 最短者不足1a, 平均放射工龄13.2a。对照组年龄最大者55岁, 最小者20岁, 平均35.9岁。
2.2 受照剂量为调查了解我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受照剂量水平, 我们于1997 ~ 2002年对全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连续五年的监测[1]。医用X射线工作者人均年剂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平均年受照剂量为1.02mSv, 99%以上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低于限值1/10, 与文献[2]报道相似, 属于低剂量水平。
2.3 临床检查 2.3.1 内科检查结果(表 1)由表 1可以看出, 不同时期的放射工作人员临床症状发生率呈逐次减轻的趋势, 但某些指标如神经衰弱征候群、视力减退、嗜睡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
2.3.2 皮肤科检查结果(表 2)由表 2可以看出, 皮肤与指甲阳性检出率放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1), 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小剂量放射线的照射致使手背部的皮肤损伤较明显, 特别是指甲纵裂发生率较高。
2.3.3 眼科检查结果眼晶状体对射线较敏感的器官长期接触射线可致晶体浑浊, 并可诱发白内障。五次体检结果表明, 视力减退检出阳性率放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1), 视力下降亦有逐次增加的趋势, 5次检查:放射组有3人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五次体检晶状体浑浊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14%(对照组11.76%)、25.29%(对照组11.39%)、23.51%(对照组12.5%)、25.91%(对照组13.41%)、27.40 (对照组14.12%),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 阳性检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数据表明[3, 4], 晶体浑浊程度与放射工龄长短有关, 放射工龄越长浑浊程度越重。晶体浑浊部位多发生在皮质和后囊, 赤道和前囊下较少; 状态以点状浑浊为主, 粉尘状、片状次之, 空泡状最少。
2.4 实验室检查(表 3~5)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总数等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无明显差异。说明从群体分析小剂量慢性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辐射效应不明显。表 3显示不同时期放射工人作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或高于10.0×109/L、血红蛋白小于100g/L、淋巴细胞比值大于40%、、血小板小于100×109/L异常检出率及异常总检出率有逐次降低的趋势。这与放射防护条件逐步改善有关。但外周血象异常检出率放射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仍有显著性(P < 0.05)。说明本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仍存在一定的外周细胞辐射效应。其主要变化特点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总数下降和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致使造血细胞受损, 造成外围白细胞下降, 而慢性照射对脾脏的损伤可呈现增生性反应, 导致外周淋巴细胞增多。
2.4.2 免疫学指标(表 4)根据统计数据分析,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均值放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IgA、IgM则低于对照组(P < 0.05), 上述变化在各年度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
2.4.3 遗传学指标(表 5)由表 5可以看出, 1996年、2000年、2005年三次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异常率放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但各年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染色体异常以断裂、断片、双着丝为主, 染色体异常率与微核细胞率有随放射工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
3 讨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射线装置设备条件及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日趋完善, 辐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大为降低,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与机体生物效应的关系备受关注。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表明[1], 我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其受照剂量低于剂量限值标准的1/10水平, 属于小剂量照射的职业群体。通过1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表明, 长期小剂量X射线照射可引起机体多方面的变化及损伤。
(1) 放射工作人员神经系统征候群, 局部皮肤与指甲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长期小剂量照射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效应。皮脂腺是放射线的敏感组织, 长期小剂量照射后, 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指甲改变等特征, 上述结果与文献报导一致[5-7]。其因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长期裸手操作及检查, 受剂量照射所致。
(2) 眼晶体是射线的中度敏感器官。一定剂量照射后可引起浑浊, 并可诱发白内障[8], 但小剂量照射与放射人员眼晶体浑浊的关系尚未定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15年间, 我市有3名放射工作人员被诊为Ⅰ期放射性白内障, 各年间的查体结果均显示放射组眼晶体浑浊率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表明:长期小剂量X射线照射可引起眼晶体的混浊, 以致造成眼晶体的损伤。
(3) 人体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较敏感, 工作人员长期接受低剂量照射, 血象可发生以中性粒细胞降低为主的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 然而射线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也是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可逆性变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总数均值在正常范围内, 但从异常血象检出率分析, 各年份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阳性检出率中放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在目前小剂量X射线照射情况下, 仍然存在辐射生物效应, 相关文献报道与此结果一致[5-7]。
(4) 微核来源于染色体断片, 微核率的大小直接反映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也间接表明机体受损失的状况, 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是反映电离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 甚至认为是一种可信赖的辐射生物剂量计[9]。本研究结果数据表明, 各年份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长期小剂量照射对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是肯定的。
(5)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可影响免疫系统的生理防御功能, 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受到抑制。研究数据显示, IgG水平放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IgA、IgM水平放射组则低于对照组人群。其结果与文献[5]报道一致。
通过对我市15年的前瞻性研究, 长期小剂量X射线照射可引起机体多方面的异常变化及损伤。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放射防护基础建设,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 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执行正当化、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三项基本原则。尽可能减少接触射线次数, 降低机体受照损伤的机会, 同时要做好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健康的定期监护, 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进一步法规化、规范化, 以达到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的目的。
[1] |
荆禄伟, 张士成. 1997— 2002年枣庄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3): 19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3.018 |
[2] |
孙淼, 刘兵, 颜燕, 等. 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6, 5(3): 171. |
[3] |
张士成, 姚晓岚. 枣庄市160名X射线工作者眼晶状体检查[J]. 放射卫生, 1991, 4(4): L175. |
[4] |
郝宝荣, 宋香娥, 张士成, 等. 212名医用X射线工作者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3): 16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2.03.025 |
[5] |
曹中申, 孙继良.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动态观察[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1): 4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1.01.029 |
[6] |
李洁清, 侯殿俊, 乔建继, 等. 医用射线工作者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28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4.031 |
[7] |
张方清, 姜文, 徐侠, 等. 滨州地区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3): 172. |
[8] |
蒋本荣. 慢性放射病及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若干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4): 23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4.008 |
[9] |
白玉书. 肿瘤放疗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观察[J]. 放射卫生, 1991, 4(2):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