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8, Vol. 17 Issue (1): 72-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1.034

引用本文 

滕冲, 杨锡标, 陈兵. 某医院新建放射中心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1): 72-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1.03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7-09-24
某医院新建放射中心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滕冲 , 杨锡标 , 陈兵     
通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 通州 226300
摘要目的 对某二级医院新建放射中心的射线装置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 探讨射线装置项目的评价模式。方法 收集该工程项目的基础资料, 按照相应的标准及评价目的要求, 对理论估算及现场调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项目的设计、布置基本合理; 通过放射卫生的理论估算, 放射人员和公众接受的最大剂量估算值小于国标规定的年剂量限值要求。结论 该二级医院新建放射中心的射线装置的放射防护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关键词射线装置    放射防护    预评价    

某医院是市级二级医院,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规定, 为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创造符合国家放射卫生标准的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委托我们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为进一步探讨职业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 特别是放射工程项目的放射防护预评价及效果控制评价工作具有的现实意义, 现通过, 对该项目的预评价工作, 以探讨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评价模式。

1 概述

某二级医院新建放射中心位于新建的六层门急诊医技楼内。门急诊医技楼位于院区东北侧, 为地上5层, 地下1层, 集门急诊、急救、医技和肿瘤中心于一体门, 总建筑面积36000m2。拟建项目放射中心位于医技楼底层西侧一块相对独立区域, 设有4个X射线室, 2个CT室、1个DSA室。每间X射线室面积29m2, CT室面积40.56m2、DSA室面积均为58.32m2。拟定放射工作人员数和知识结构基本与医院现有放射科结构相同。

放射中心的射线装置主要是将现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移入使用, 放射科现有X射线机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 1 现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基本情况
2 评价范围、编制依据、评价目标及方法 2.1 评价范围

本报告书评价范围涉及《某二级医院新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中拟建的放射中心从事放射工作的场所, 内容包括射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危害因素, 并可能对人员及周围环境的电离辐射影响进行专项评价。

2.2 评价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和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180-200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IAEA安全丛书NO.115, 1997年)、《ICRP第60号出版物》(1990年)、《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

2.3 评价目标

在考虑了最优化原则后, 屏蔽设计时, 年剂量目标值应不高于下列值:职业放射工作人员:2 mSv/a, 公众成员:0.1 mSv/a。放射中心屏蔽设计已充分考虑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的范围、装置的工作负荷及室外情况, 确保室外人员的放射防护工作达到目标约束值。按防护设计原则和年剂量目标值, 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定为:射线装置工作时, 距屏蔽室墙外壁30cm处的辐射当量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

2.4 评价方法

收集该工程项目的基础资料, 按照相应的标准及评价目的要求, 对理论估算及现场调查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参数作如下的约定:对于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职业放射工作人员, 即使居留因子为1, 按年照射时间500h (每年250d, 每天2h)计算。

3 评价结果 3.1 场址和对公众的影响

该新建项目位于医院内, 东靠建设路, 南临后勤综合楼, 西面30m外是军工搂, 北面是金通公路。拟建设门急诊医技楼, 楼长166m, 宽39.8m, 总高度不超过24m, 面积36000m2。地上5层, 地下1层。医院在底层西侧一端设置放射中心, 放射中心为一块相对独立区域。周围50m范围内无密集的居民区, 环境辐射水平在(2~8)×10-2μGy.h-1范围内, 属本底背景值水平。

3.2 对公众的辐射影响

放射中心的X射线机房周边区域, 如更衣室、办公室、走廊、庭院及毗邻道路等有人员活动的区域为放射防护主要目标, 如屏蔽防护措施得当, 其电离辐射水平将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3-2002)和《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IAEA安全丛书NO.115, 1997年)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和本屏蔽设计的年剂量目标值。

3.3 辐射装置和放射防护措施 3.3.1 辐射危害因素分析

医用诊断X射线机球管在高压作用下产生X射线并发射出来, 如屏蔽不当, 会造成X射线的泄漏, 作用于人体产生有害的生物效应, 即随机性效应, 从而造成对周围人员的辐射危害, 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外照射放射性污染。X射线机处于工作状态时, 在辐射场中有三种射线。即从X射线管防护套射出的漏射线, 从X射线管窗口射出的有用射线, 以及这些线经过散射体后产生的散射线。管电压为150kV, 管电流为1000mA, 固有过滤为1mm铍窗的X射线机发射的X射线束在距X射线管钨靶1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约为120mGy/min; X射线机管套的漏射线在距焦点1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一般不超过1mGy/h。在屏蔽设计和制定防护措施时, 应重点注意以上三种射线的防护。

3.3.2 放射防护设施

放射中心位于门急诊医技楼底层西侧一端, 为一块独立区域。机房布局采用全分隔式布局, 将放射科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是X射线工作人员业务活动通道和操作室, 中层是各种X射线检查室, 外层是患者候诊走廊, 各层之间有不同形式的防护门相通。放射中心每一间X射线机房面积均大于24m2, CT机房面积约41m2, 层高为5m, 机房X射线机主照射方向和其他方位的墙体厚度为370mm的粘土砖墙(1.6g/cm-3), 内外水泥粉刷。上下楼板为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防护层, CT室上下楼板要达到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 可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 门窗为专业厂家制造的相当2mm厚铅板防护层(其中CT室大门为推拉式的, 内衬3mm厚铅板防护层); 观察窗用20mm厚普通铅玻璃相当于3个铅当量。机房内采用机械通风, 工作期间, 机房每小时换气2~3次为宜。

3.4 对防护设施效能的核实和评估 3.4.1 X射线机防护性能的评估

X射线机的核心部分是X射线管, X射线管是装在屏蔽套中的, 屏蔽套上留有可供有用线束通过的窗口, 即主照射方向, 对无用而有害的X射线, 出厂时即有足够的屏蔽, 泄漏量不超过相应的标准。

3.4.2 X射线机房屏蔽厚度的核实

医院放射科已有X射线机中, 最大工作管电压为130kV、工作管电流为800mA。选取工作管电压为130kV的CT机和120kV的X射线机分别作为CT室和普通放射的代表性辐射污染源。X射线机在工作状态下对人员及环境的辐射影响主要是X射线通过墙体的透射和门窗的漏射。X射线的基本防护原则是减少照射时间, 加长与X射线源的距离及进行适当的屏蔽。

3.4.2.1 有用线束屏蔽厚度的核实

(1) 普通X射线机房普通X射线机机房墙体厚度设计为370mm的粘土砖墙, 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 参考点设于距离X射线机R=3m处, 考虑公众, 居留因子T=1/16, 使用因子U=1, 周工作负荷W=1.0×103mA·min。查比透射量B曲线, 得125kV的宽束X射线的B=2.0×10-4mGym2/mA·min。由于X射线的品质因子为1, 每1Gy的吸收剂量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等效于1Sv的有效剂量当量。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38μSv。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7mSv, 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值; 导出剂量率为0.14μSv/h, 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考虑X射线工作人员, 设到工作人员距离X射线机3m, 居留因子T=1, 使用因子U=1/4, 则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5.52μSv。则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0.28mSv, 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值; 导出剂量率为0.55μSv/h, 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因此, 主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2) 螺旋CT机房CT机主照射方向的墙体厚度设计为3mm厚铅板防护层, 铅密度为11.35g/cm-3, 参考点设于距离X射线机R=6m处, 考虑公众, 居留因子T=1/16, 使用因子U=1, 周工作负荷W=1.0×103mA·min。查比透射量B曲线, 得150kV的宽束X射线的B=1.0×10-3mGym2/mA·min。由于X射线的品质因子为1, 每1Gy的吸收剂量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等效于1Sv的有效剂量当量。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74μSv。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9mSv, 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值; 导出剂量率为0.17μSv/h, 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考虑X射线工作人员, 设工作人员距离X射线机4m, 居留因子T=1, 使用因子U=1/4, 则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5.6μSv。则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0.81mSv, 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值; 导出剂量率为1.6μSv/h, 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因此主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3.4.2.2 漏射线、散射线屏蔽厚度的核实

侧墙(副防护墙)厚度设计为370mm的粘土砖墙(1.6g/cm-3), 内外水泥粉刷, 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根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医用诊断X射线机距源点1m处的泄漏辐射剂量限值为1.0mGy/h。铅对150kV的宽束X射线的TVT值为0.96mm, 设参考点距源点4m, 当居留因子为1时, 经3mm厚铅板防护层的屏蔽衰减, 根据公式NTVT=lgWLT/R2Hw, 参考点处的泄漏辐射剂量率为0.08μSv/h, 年剂量当量为0.04mSv。当假设X射线焦点与受检者距离为1m, 受检者体表照射面积为400m2, 考虑90°散射, 散射因子取0.002, 则散射线所致周剂量为0.125μSv, 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6.25μSv, 导出剂量率为0.0125μSv/h。因此, 由漏射线和散射线共同作用所致剂量率为0.093μSv/h, 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导出剂量率目标控制值(2.5μSv/h), 年剂量当量为0.04mSv, 也低于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控制值; 若考虑公众, 取居留因子为1/16, 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03mSv, 也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控制值(0.1mSv)。所以, 侧墙(副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3.4.2.3 顶棚屏蔽厚度的核实

(1) 普通X射线机房顶棚设计为15cm厚现浇混凝土(2.35g/cm-3), 对应铅当量为2.0mm相当于2mm铅当量。普通机房的X射线主方向一般为向下和水平方向, 很少对上, C型臂X射线向上打, 但使用的电压一般在40~70kV, 故顶棚有2mm铅当量防护, 符合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因此, 顶棚屏蔽设计符合防护的要求。

(2) 螺旋CT机房CT室上下楼板设计要达到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 可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或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再加其他防护(内嵌1mm厚铅板)的复合防护层。对于螺旋CT顶棚设计也是考虑为主照射方向, 其对应铅当量为3mm, 屏蔽厚度的核实同3.4.2.2故其防护厚度设计能满足防护的需要。

3.5 放射防护监测 3.5.1 个人剂量监测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中个人剂量管理的要求, 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必须佩戴外照射个人剂量计, 并按本单位制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办法, 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监测频度为二个月1次, 由监测单位出具个人剂量检测报告, 遇有事故情况随时送检, 受检单位应认真做好剂量片计的收发和佩戴工作, 并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登记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上。被监测人员应包括放射中心和放射工作相关人员。同时建立这些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 进行档案化管理, 及时登记剂量监测数据, 数据应完整, 对每个人员的年累积剂量进行评估, 并对个人剂量档案妥善保管, 保管时间应不少于脱离放射工作后的20a。遇到较高水平的局部照射时, 应佩戴附加剂量计。有可能造成体内污染时, 应进行内照射剂量监测。

3.5.2 工作场所监测

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规定, 放射工作场所应进行定期的放射防护监测。医用诊断X射线机新安装后, 应对X射线机防护性能进行全面检测, 并对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的辐射安全进行测试,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正常使用中的X射线机, 每年应进行一次X射线机主要防护性能检测的监测, 以及机房防护设施检查测试。包括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的检测、有用线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立位和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 以及机房周围工作场所的透射和泄漏剂量检测, 如控制室、防护门缝、窗外, 四壁墙外、顶棚上等处, 使用合格的X射线剂量仪对以上各处进行剂量检测, 重点检测可能发生射线泄漏的地方, 并记录检测数据。检测方法参照《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的要求。使用单位应对工作场所监测数据进行管理, 妥善保管, 并观察监测数据的变化, 发现防护薄弱环节。使用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质量控制检测仪器, 仪器须经检定合格, 并按规定进行质量保证管理。

3.5.3 场所外的环境监测

定期对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安全进行检测, 一般每年一次, 监测范围和监测点的布置应包括机房周围公众经常活动的场所, 如候诊走廊、毗邻公用房间、护墙外道路等。应重点监测有人员长期驻留的场所。

以上所有监测数据均应认真记录, 建立档案。在记录监测结果时, 应同时记录监测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并提出改进放射卫生防护和监测措施的建议。

4 放射防护措施综合评价 4.1 屏蔽设计

放射中心位于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底层西侧一块相对独立区域, 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邻室和周围场所环境的防护和安全, 并降低了机房建筑造价。机房整体布局采用全分隔式布局, 将放射科分为内、中、外三层, 各层之间有不同形式的防护门相通, 这种布局将工作人员走廊与患者走廊分隔, 将X射线机房与操作室分隔, 符合机房布局应遵循的安全、方便、卫生的原则。放射中心每一间X射线机房面积均大于24m2, 均有足够使用面积机房, X射线机的控制布线采用电缆桥架通过“迷宫”形式引入机房, 操纵台所处位置应避开主射线的照射, 以防止辐射泄漏对工作人员的伤害。X射线机主照射方向的墙体和其他侧墙均为厚度为370mm的粘土砖墙(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 上下地板为15cm普通混凝土整浇防护层; CT室上下楼板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 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 门窗为专业厂家制造的相当2mm厚铅板防护层(其中CT室大门为推拉式的, 内衬3mm厚铅板防护层), 并与门框重叠; 观察窗用20mm厚普通铅玻璃相当于3个铅当量。利用屏蔽公式估算, 防护厚度达到屏蔽防护设计的控制要求, 保证了在所预计的每周最大工作负荷条件下, 使其周围区域内的人员的受照剂量, 不超过设计的年剂量当量目标值和导出剂量率目标值。

4.2 辐射安全

X射线机房的辐射安全:机房除应有上面叙述的X射线诊断的防护设施外, 每间机房门外要有电离辐射标志, 并安设醒目的工作指示灯, 防止其他人员X射线机处于工作状态时误入机房内, 且经常维护安全设施, 保证标志完好和指示灯工作正常。

4.3 应急方案与准备

应急方案应预先制定, 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应急救援的实施应有专门防护人员负责。放射性工作区域应有简明的应急处理措施指南。当有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时, 辐射防护安全员应迅速报告部门负责人, 并估计人员的受照剂量。并查明意外事件原因, 排除故障, 并采取措施避免同样事件的再次发生。如果人员受照剂量可能达到放射事故标准时, 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并协助进行详细地剂量调查,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总结、结案与建档。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理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4.4 放射防护管理

为了保证放射中心放射诊疗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的健康与安全, 单位应建立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组织, 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 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任组员, 人员各有分工, 职责明确, 并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包括:放射防护管理组织与职责、放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放射性事故管理和应急处理方案、意外事件应急与处置规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办法、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剂量监测办法、受检者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等, 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X射线工作人员安全工作会起重要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该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初步设计方案基本可行合理, 基本能满足国家标准对建设项目放射卫生防护安全的要求。拟建放射中心按防护目标要求对X射线机房采取防护屏蔽措施, 使屏蔽厚度有足够的防护能力。只要放射性建设项目按放射防护设计方案实施, 建成运营后不会对周围环境和关键人群组造成不良影响, 并确保了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所接受的个人辐射剂量低于年剂量和剂量率控制目标值和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

5.2 建议

为了切实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 改善工作环境, 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针对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的防治管理方面, 提出如下建议:①各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应严格根据所使用的X射线机最大管电压和有效工作负荷及拟使用屏蔽材料进行屏蔽防护设计, 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照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防护安全的要求。②落实放射防护时要严格按照防护设计施工, 防护厚度要达到足够的铅当量。③机房门外要有电离辐射标志, 并安设醒目的工作指示灯, 并与控制台联锁。④机房大门为推拉式, 机房门必须与门洞每边有10cm宽度重叠, 机房内门必须与衬铅门框有一定宽度的搭接重叠, 与墙体间距小于1cm, 防止X射线泄漏。⑤CT机房内, CT装置宜斜向安放, 以便于操作者观察受检者。⑥机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设排风装置。⑦介入操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必要防护用品, 做好个人防护。⑧非职业工作人员办公、病人及公众候诊、休息场所尽可能远离X射线机房。⑨应使用防护性能经放射卫生防护机构检测合格的X射线机, 并建立落实放射防护安全制度, 进行定期的防护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⑩放射中心在竣工后须经卫生行政部门和具有资质的放射防护检测机构进行防护效果评价验收合格后, 领取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