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无线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 手机正在全世界普及。手机持有量迅速增加。据统计, 目前全球手机用户已超过16亿。根据我国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数据, 我国手机用户已达35 371.1万户。手机作为现实生活中常用通讯工具,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手机所带来的微波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世界各国学者围绕手机辐射对机体生物学效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在积极开展, 目前报道的结果并不一致[1]。因此, 目前还无法对手机辐射所致的健康风险作出明确结论。尽管如此, 多数学者认为, 由于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逐渐增加, 手机使用时间长, 因此, 其潜在和长期的效应仍需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胚胎期接受手机辐射小鼠免疫功能状态, 探讨胚胎期接受手机辐射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健康小鼠40只(华北煤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雌、雄各半, 手机一部(诺基亚1100), 移动手机卡一张。
1.2 方法雌、雄动物同笼喂养, 逐日观察。雌鼠阴门出现阴栓后, 取出雌鼠随机分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实验组鼠笼下方5cm中央位置, 放置手机一部, 并安装移动手机卡, 24h处于开机状态。对照组鼠笼与实验组鼠笼保持20m距离。母鼠分娩后, 将幼鼠连同母鼠一并脱离手机辐射, 喂养2个月。实验期间, 动物自由饮水和进食, 动物室内温度、湿度、背景噪声条件一致。
1.3 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测定酒精棉球擦拭鼠尾, 使血管充血。在尾部1/3处剪尾取血, 立即滴入盛有0.02ml肝素的洁净凹玻片的凹孔内, 轻轻搅动均匀。用1ml注射器加一大滴(0.02ml)白色葡萄球菌液, 充分混匀。将凹玻片置入铺有数层纱布的有盖容器或湿盒内(容器或湿盒置37℃温箱中预温), 37℃温室内作用40min, 期间每隔10min摇匀一次。取一大滴全血-白色葡萄球菌混合液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 推成薄血片, 待干。瑞氏染色后镜检, 计算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
1.4 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处死小鼠, 无菌分离脾脏, 剪碎, 过200目不锈钢滤网, 用37℃预温的D-Hank's液反复冲洗悬浮, 1 000 r/min下离心2次, 每次10 min。低渗破红细胞后, 再经D-Hank's液离心清洗, 以RPMI1640+100 mL/L小牛血清配成浓度为2 ×108/L细胞悬液。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 每孔200 μL, 同时每孔加入植物血凝素10μL, 且使其终浓度为10 mg/L, 每只小鼠6个复孔; 培养72 h后瑞氏染色, 镜检, 计算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妊娠成功率雌、雄动物同笼饲养后, 共15只雌鼠阴门出现阴栓, 8只接受手机辐射, 7只为对照。实验组雌鼠分娩幼鼠32只, 共5窝; 对照组分娩幼鼠36只, 共5窝。两组动物妊娠成功率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 1
表明手机辐射对小鼠妊娠成功率无影响。
2.2 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表 2)已有的研究表明, 长期处于高频微波环境中, 对人听力、神经、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眼部会造成损害[2]。随着手机使用人群的日益增多, 并且由于使用者长期应用, 手机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慢性损害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个案报道, 接受手机辐射可引起流产、胎儿畸形或死胎, 并且对子代出生后的若干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但孙华明等通过模拟手机辐射强度的低率微波长时间连续照射大鼠, 结果表明受微波辐射动物精子畸形率和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未产生影响, 提示手机辐射强度的低微波辐射对实验动物不会造成明显的遗传学损害[3]。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孕期全程接受手机辐射动物同对照组相比, 妊娠成功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 0.05), 提示孕期使用手机对妊娠过程未产生明显影响。
有关手机辐射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其所造成的免疫损害研究较少。本研究测定胚胎期接受手机微波辐射小鼠出生后免疫功能状态, 从而评价手机辐射的潜在免疫学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 胚胎期接受手机辐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胚胎期接受手机辐射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已有的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使机体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异常, 因此, 手机辐射对个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是否通过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网络发挥作用, 尚需进一步分子水平的实验证据。
[1] |
IRMAK M K, YAGMURCA M, BAKIR B, et al.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rom a cellular telephone on epidermal Merkel cells[J]. Journal of cutaneous pathology, 2003, 30(2): 135-138. DOI:10.1046/j.0303-6987.2003.00002.x |
[2] |
MORA R, CRIPPA B, MORA F.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ellular telephone microwave radiation on the auditory system in healthy men[J]. Ear, Nose and Throat Journal, 2006, 185(3): 160-163. |
[3] |
孙华明, 吴锡南, 曹佳. 低功率微波对大鼠精子畸形率和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19): 1698-1700. DOI:10.3321/j.issn:1000-5404.2003.19.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