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发展迅速, 作为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X射线的导向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定向、定位治疗。由于其疗效佳, 创伤小, 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在手术室内C形臂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由于介入诊疗操作技术是医务人员在X射线监测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 这一特殊治疗方式, 在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同时, 医务人员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X射线照射。为了加强介入诊疗工作中的放射防护, 保护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们建议在介入诊疗手术中应采取多种措施, 现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X射线意大利产TECHNIX小C形臂X射线机, 采用75k V, 0.8mA的测试条件。
1.2 仪器监测仪器为FD-3013B型智能化γ辐射仪(上海)、F J-347A型X、γ剂量仪(西安)。仪器使用前均经计量部门检定。
1.3 方法在70 k V, 1.0 mA的测试条件下, 放置250 mm ×300mm ×150 mm模拟散射体[1]。使用FJ 2347A型X、γ射线剂量仪测试C形臂X射线机床边工作人员各身体部位的受照射剂量率, 在床边诊治医生及助手操作位置, 相当于床边工作者的头部、颈部、胸部、手部、腹部位, 距地面高度分别为头部160 c m, 颈部150 c m, 胸部130 c m, 腹部90 c m, 手部为诊视床20 c m处, 每个位置与部位均测3次, 取其测值计算平均值[1]。使用F D-3013B型智能化γ辐射仪对62例骨科介入诊疗手术进行1m, 2m, 3m距离X射线辐射监测, 其中股骨颈骨折固定手术20例, 股骨干骨折复位术12例, 胫腓骨骨折固定术5例,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AF或R F固定术22例, 腰椎滑脱固定术3例.且对C形臂机房的门外、窗外和墙体的辐射防护状况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主要是我院手术室的C形臂X射线机, 为床下球管机型, 主要用于骨科有关手术, 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AF棒及RF棒的放置、股骨颈骨折的复位、长骨骨干骨折的复位等。所测试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参与介入性手术的医护人员, 基本未参加过X射线防护的学习, 缺乏辐射防护经验。
2.2 所测试人员的受照射量率见表 1, 本测量数据采用t检验, P<0.05。
由上表可知, 本台C形臂X射线机诊视床边工作人员头部、颈部、胸部、手部和腹部5个部分所测结果的均值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卧位透视防护区照射量率限值[2]。工作人员身体部位都以胸部和手部受照射量率较高, 与洪惠民[1]等报道相似, 床上球管工作时照射量率测值平均值高于床下球管式。
2.3 不同距离的测量剂量(表 2)数据表明X射线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1m到2m处的衰减量为53.8%, 到3 m处的衰减量达到81%[3]。t检验表明, 1m与2m之间, 2m与3m之间, 1m与3m之间的射线剂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值均<0.05。如果远离照射野则可有效降低X射线的辐射量, 减少射线的损伤。
2.4 曝光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透视时间的增加, 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的X射线量明显增加。故应注重间断曝光, 切忌留连曝光, 有人研究发现手术中连续曝光时间一般为10~30min[4]。
3 讨论手术室内的介入性治疗具有特殊性, 可帮助临床介入医师在X射线导向下进行操作, 获得靶向治疗的准星, 但同时也使医护人员接受了较多的X射线。如何使病人在获得最佳治疗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避免X射线对医务人员的损伤, 是近年来备受关心的课题。X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电离辐射, X射线进入人体产生电离作用, 而发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 这一生物学效应是放射治疗学及放射防护学基础[3]。介入手术者如果在无防护条件下进行操作治疗, 其身体主要部位所接受的射线辐射量将大大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5, 6]。手术床因为没有像X射线机诊视床的防护设计, 所以不符合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的防护要求, 改善手术床的辅加防护可以使手术人员暴露的辐射环境达到防护要求, 减少手术人员和病人个人剂量。在治疗过程中, 我们应按照X射线辐射实践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防护与安全最优化的放射防护三原则[7]进行操作。现将对手术室人员的具体防护措施要求如下:
3.1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因受过专门的辐射防护培训, 所以格外注重工作中的个人防护。而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辐射防护常识相对缺乏, 定期开展辐射知识培训, 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 有一定的必要性。
3.2 手术室C形臂的位置安排最好安排在手术室走廊终端少有人进出或经过的房间。房间的面积应足够大, 通常手术室作为机房, 其面积为25~32m2[1], 我院手术室C臂机房的面积约为35m2。通风或层流设施应良好,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及空气电离产生的臭氧对人体造成危害。墙壁及门窗应加厚或附以防护材料。
3.3 个人防护设施的应用手术室参与介入治疗的医护人员, 应配置铅防护服、防护围脖以及眼镜、防护帽, 通过床边铅防护屏和个人防护设备双重防护可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辐射, 对于晶状体、甲状腺等射线敏感器官更应该加强防护,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较频繁时, 一定注意佩戴个人剂量仪。
3.4 机器的操作要求最好请放射科技术人员协助操作, 若是手术人员自己操作, 应注意尽量使用高电压(kV)、低电流(mA)、短时间、间断曝光, 同时尽量缩小光圈。
3.5 距离防护的应用手术人员一定学会应用距离防护, 因X射线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经测量1m到2m处的衰减量为53.8%, 到3m处的衰减量达到81%[3]。所以手术人员应选择性走近手术台。巡回护士应尽量站在上台护士的身后, 或尽可能的远离机器球管, 若需拍片, 非必须人员最好暂时离开房间。同时应注重患者的防护。在房间外曝光时, 尽量关闭房门。
笔者认为, 为达到安全有效的防护目的, 首先应选择合适位置的房间作为手术室C臂工作间, 加强手术室参与介入性治疗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建立严格的操作制度。医护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 应尽量缩短X射线曝光时间, 减少X射线的辐射量, 同时要有效利用床边防护设备的第一道屏障防护, 合理配带个人完整的防护用品, 有效地利用治疗室的空间, 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远离照射野, 合理运用距离防护, 尽量多采用床下球管工作, 采用多种的立体防护可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X射线辐射剂量, 保护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应注重对患者敏感部位的保护。
[1] |
洪惠民, 陈东杰, 林辉, 等. C形臂X射线机辐射防护状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42-4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1.022 |
[2] |
G B Z 130-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
[3] |
刘鹏程, 杜端明, 陈在中, 等. 介入放射治疗中的立体防护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18-2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1.008 |
[4] |
柯先明. 芜湖市介入放射防护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6(2): 92-9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2.015 |
[5] |
袁荣强, 林秀华, 刘晓虹, 等. 介入诊疗技术的放射防护问题[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1): 48-50. |
[6] |
于夕荣, 何顺升, 杨柯, 等. 82例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 216-2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3.028 |
[7] |
G 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