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核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应用已十分广泛, 大多数的大中型医院均设有核医学的专科。核医学应用中给药后的受检者成为没有铅罐屏蔽的流动放射源, 对周围公众、医务人员的外照射和对环境影响较大, 特别是核医学科患者出院后直接面对公众, 其防护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接受放射性核素的患者应在其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活度降至一定水平后才能出院, 以控制其家庭与公众成员可能受到的照射。由于国家标准中仅给出对131I的出院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出院标准, 对其他核素放射性活度出院标准未做规定, 这对职业卫生评价和病人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笔者针对近几年新应用的核素18F参照131I的出院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出院标准, 采取类比法对接受放射性核素18F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出院标准进行评价和探讨。
1 核医学科使用核素131I、18F的基本参数如表 1所示。
131I患者出院时体内放射性活度标准有:《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和《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接受了碘-131治疗的患者, 其体内的放射性活度降至低于400MBq(4×108 Bq)之前不得出院;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2)为行业标准, 其中规定: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 在出院时体内允许最大活度为1 100MBq(1.1×109 Bq)。
根据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适用原则:有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 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没有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 选用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而且基本标准规定体内的放射性活度小于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因此类比法采用基本标准规定的活度。
3 用类比法评价PET扫描出院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 3.1 类比依据要明确体内存留活度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通过测量排出活度来确定, 第二种是测量照射量率估算法。排出活度测量计算法是指测量排出体外的核素活度, 然后用己知的给药活度减去排出活度就可得知体内存留活度。这种办法较为准确但需要每日收集测量全部尿液标本, 工作量大且不方便。照射量率估算法是指计算某一距离下的照射量率进而估算患者体内的存留活度。由于照射量率反映外照射源对空气的电离本领, 所以依据患者的照射量率可以间接推测出患者体内的存留活度。这种方法简便且易于执行。
辐射剂量计算公式:
(1) |
式中:A:γ源的活度(mCi); Г:源A的照射率常数(μGy·m2/h·mCi); R:距A放射源距离(m); H﹒p:距A源R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μGy·h-1)。
根据国家标准中规定的131I体内放射性活度出院标准, 用公式1计算出131I体内残留400MBq时的空气吸收剂量率, 与PET扫描后病人离院时18F产生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类比, 并结合两种核素半衰期长短、毒性大小进行评价。
3.2 PET扫描检查出院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评价PET/CT、符合线路ECT扫描使用核素18F, 病人18F给药活度为0.37GBq ~0.74GBq(10mCi~20mCi), 通常用0.37GBq(10mCi)。注射后, 受检者进入专用休息室, 静卧约45min, 让18F-FDG药物在受检者体内均匀分布, 便于PET/CT扫描检查。给药后到出院的时间至少为80min。18F为短寿命核素, 其有效半衰期约等于其物理半衰期, 根据香港卫生署放射卫生部提供的放射核素安全数据表18F有效半衰期和物理半衰期均为109min, 若注射0.37GBq(10mCi), 则离院时患者体内18F的最大残留活度A为:10mCi×
用公式1计算出131I体内残留400MBq(碘-131治疗的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活度出院限值)时1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约为21μGy/h。PET检查若注射10mCi18F, 则离院时患者体内18F活度为6mCi, 用公式1计算出1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约30μGy/h, 若要使1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21μGy/h, 则体内18F活度必须降为4.2mCi, 即PET检查后再衰变56min。
根据上述计算, 若PET扫描出院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为4.2mCi, 即此时18F产生的剂量率等于标准中131I出院患者(400MBq)产生的剂量率, 而18F的半衰期仅109min, 远短于131I8d的半衰期, 病人出院后的体表剂量率可快速降低, 而且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131I(中毒), 18F(低毒)。通过类比, 则此时PET检查出院患者满足出院的防护要求。
4 讨论从以上的类比中可知, 接受18F核素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小于0.155GBq(2.4mCi)时可以出院。但是PET扫描时根据不同的病人18F给药活度最大活度有可能用0.74GBq(20mCi), 则检查后体内18F的最大残留活度为0.444GBq(12mCi), 即此时18F产生的剂量率是标准中131I出院患者(400MBq)产生的剂量率2.8倍, 由于没有标准, 无法确定此时病人是否可以立即出院, 还是让病人在休息室内休息一定时间后, 让体内活度降至0.155GBq(4.2mCi)后再出院。这就对病人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另外随着核医学应用的不断发展, 将来在核素使用量和种类在不断变化, 用类比法探讨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出院标准只是权宜之计, 希望新标准能够完善和明确这一方面的问题。
[1]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2] |
GBZ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