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
广东某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商业性核电站, 电站投入运行已12年, 凡进入控制区的作业人员都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以监测个人接受的辐射量, 在核电站工作的人员定期接受体检, 他们均未表现辐射相关疾病[1]。但人体细胞染色体对辐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核电站工作环境中低剂量中子和γ-射线辐射可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因此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检查是反映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 若个体处于低剂量长期辐射环境时, 该项检查还可作为个体接受辐射的"生物剂量计"[2]。所以我们随机分析了38名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接触低剂量中子和γ-射线辐射的38名工作人员的染色体, 以此初步评价核电站工作环境的辐射对个体造成的损伤。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广东某核电站38名可能接触低剂量中子和γ-射线辐射工作人员(男性37例, 女性1例)的静脉血, 用肝素抗凝, 以无辐射接触史的正常人作对照, 培养其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8名工作人员年龄在20~51岁之间, 近期无病毒感染史, 无临床症状, 他们经体检均显示身体健康, 年剂量小于50mSv,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3.9~9.7 × 109/L。正常对照组20名个体为准备怀孕的24~37岁夫妇, 他们的孕前检查均显示处于健康状态。
1.2 细胞培养与核型分析用1640培养基于37℃培养采集的静脉血53h, 加入适量秋水仙素, 继续培养淋巴细胞3h。共计培养56h后收集细胞, 并用75mmol/L KCl低渗溶液处理细胞20min, 使染色体分散开来。然后用甲醇:冰醋酸(3:1)混合液固定细胞, 冰冻悬液滴片, 置烤箱70℃ 3h干燥后, 用常规Giemsa染片。采用盲法阅片, 每例在油镜下观察200个中期分裂相。在分析过程中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畸变染色体须经2名专业人员同时确认。
1.3 资料统计使用χ2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绘制染色体畸变率与工作人员在核电站工作工龄的趋势线。
2 结果 2.1 染色体畸变在38名核电站工作人员中有11人存在1个染色体畸变, 5人存在2个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类型包括染色体断裂、双微小点(体)、环状染色体及双着丝粒染色体(见表 1)。在正常对照组20名个体中仅有1人存在1个染色体断裂畸变。
在38名核电站工作人员中染色体畸变率27.6/10 000, 主要畸变类型为染色体断裂和双微小点(体); 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为2.5/10 000。核电站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无辐射接触史的正常人11倍(P < 0.01), 染色体畸变率与工作人员在核电站工作工龄的趋势线显示, 染色体畸变率随工作人员在核电站工作工龄的延长而增长(见图 1)。
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 核电站的防辐射技术日益成熟, 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逐渐降低, 但辐射不可能消除, 它对人体造成的辐射损害仍需要跟踪和评估。自然条件下染色体自发畸变的频率是极低的, 人体细胞染色体对辐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核电站工作环境中低剂量中子和γ-射线辐射可能诱发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畸变[3]。在38名核电站工作人员中我们共观察了7 600个中期分裂相, 结果仅发现16人存在21个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率为27.6/ 10 000, 说明核电站的防辐射措施是得当的。在正常对照组的20名个体中我们共观察了4 000个中期分裂相, 结果仅有1人存在1个染色体畸变。这也说明核电站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中子和γ-射线辐射。38名核电站工作人员为核电站工地上的工人或质检人员, 他们并不直接受到射线的辐射, 而是接触被中子和γ-射线辐射过的钢材等物品, 这些物品在离开射线后由于仍然存在高能的电子跃迁而释放电离粒子, 从而产生辐射而污染工作环境[4]。我们推测38名核电站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可能是由于这种间接辐射而造成的。核电站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类型包括染色体断裂、双微小点(体)、环状染色体及双着丝粒染色体, 其中染色体断裂和双微小点(体)是主要的畸变类型, 这与国外报道相符, 因此染色体断裂和双微小点(体)可作为个体接受辐射的"生物剂量计"[5]。
在38名核电站工作人员中染色体畸变率为27.6/10 000, 高于无辐射接触史的正常人11倍(P < 0.01), 但低于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6, 7]。工作人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3.9~9.7)×109/L也证实了这一点。染色体畸变率与工作人员在核电站工作工龄的趋势线显示染色体畸变率随工作人员在核电站工作工龄的延长而增长, 这是由于低剂量的中子和γ-射线辐射导致染色体畸变在体内的长期累积效应[8]。本研究提示在核电站工作5a以内染色体畸变率25/10 000, 工作6~10a染色体畸变率也为25/10 000, 而工作10a以上的染色体畸变率迅速升至50/10 000。虽然我们研究对象较少, 尚不能得出准确结论, 但染色体畸变率随工作人员在核电站工作工龄的延长而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
[1] |
晏仲民, 樊志国, 顾景智, 等.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994~1998年职业性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辐射防护, 2000, 20: 284-288. DOI:10.3321/j.issn:1000-8187.2000.05.005 |
[2] |
SASAKIM S, HAYATA I, KAMADA N, et al.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 in persons exposed to low-level radiation from the JCO criticality accident in Tokai-mura[J]. J Radiat Res, 2001, 42: S107-S116. DOI:10.1269/jrr.42.S107 |
[3] |
高起发, 张玲, 吕顺光, 等. 我国大型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线运行对辐射环境的影响[J]. 辐射防护, 2006, 26: 202-208. DOI:10.3321/j.issn:1000-8187.2006.04.002 |
[4] |
DING M, SHENG P, ZHI Z.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real time monitoring system permanently installed near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J]. Health Phys, 1996, 70: 415-417. DOI:10.1097/00004032-199603000-00012 |
[5] |
THIERENS H, VRAL A, BARBEM, et al. Micronucleus assay reveals no radiation effects among nuclear power plant workers[J]. Health Phys, 2002, 83: 178-182. DOI:10.1097/00004032-200208000-00003 |
[6] |
杨立卫, 吴涛, 杨刚, 等. 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2): 8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2.02.044 |
[7] |
周马. 320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4): 178. |
[8] |
FESENKO S V, ALEXAKHIN R M, GERAS'KIN S A, et al. Comparative radiation impact on biota and man in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at the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J]. J Environ Radio act, 2005, 80: 1-25. DOI:10.1016/j.jenvrad.2004.08.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