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各级各类放射诊疗单位数量的增加, 放射性诊疗技术应用以及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人数的逐渐增多, 预防放射相关疾病的出现, 已是我们的工作重点[1]。为了了解放射诊疗单位中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与个人健康状况、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 特开展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辖区内放射诊疗单位内所有放射工作人员。
1.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开始从事放射工作年月、从事工种、临床症状(内科、皮肤及其附属器官、耳鼻喉科、妇科、心理测试等)以及遗传效应以、实验室检查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2001 ~ 2005年每年个人年剂量。
1.3 调查方法向辖区内的放射诊疗单位发放“上海市放射诊疗单位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调查表 1~3”(本表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究制订), 由每个人放射诊疗单位的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进行填写。填写后的调查表纺一回收并进行一级质控, 完成对上报资料进行质量控制, 区疾控中心进行二级质控, 并完成汇总全区的数据。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被调查放射诊疗单位共计39家, 放射工作人员187人, 其中男性113人, 占60.43%, 女性74人, 占39.57%。按工种分类, 从事医用应用诊断放射学共有149人, 占放射诊疗单位工作人员总数的79.68%;从理牙科放射学共有30人, 占16.04%;从理辐射其他核医学应用共有8人, 占4.28%, 见表 1。
放射诊疗单位工作人员中暴露工龄小于5a以下有的54人占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28.87%, 其次是暴露工龄大于25a以上, 占24.06%, 见表 2。
表 3可见, 20 ~ 30岁年龄段是开始从事放射工作最多的一个年龄阶段, 占55.61%, 其次是小于20岁年龄段与30 ~ 40岁年龄段, 分别占总人数的21.93%和10.7%, 40岁以后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较小, 见表 3。
2.2 接受外照射剂量情况分析统计并分析2001 ~ 2005年我区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水平发现, 2001年的年平均累计剂量最高(0.52mSv), 且个人外照射最大剂量也在该年出现为17.71mSv, 2005年人均平均累积计剂量最低(0.17mSv), 个人外照射最大剂量也最低为2.30mSv, 均远低于20mSv /a国家标准。2001 ~ 2005年个人外照年剂量呈下降趋势, 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4。
经统计, 在2005年全年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中, 不同放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不存在差异, 医用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每两个月个人平均剂量为28.96μSv, 牙科放射学工作人员每两个月人平均剂量为19.53μSv, 医用应用诊断放射学与牙科放射学两工种工作人员之间每两个月个人剂量, 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t =1.069; P>0.05)见表 5。
在不同暴露工龄之间, 眼科及皮肤科检查异常情况发生率不同, 眼科、皮肤科检查异常情况发生率为3.21%, 其中 < 5a异常率为1.85%; ≥ 5a与 < 10a异常率为3.03%; ≥ 10a与 < 15a以及≥ 15a与 < 20a异常率为0; ≥ 20a与 < 25a异常率为25.00%; ≥25a异常率为4.44%, 不同工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见表 6。
通过对眼科、皮肤科检查异常与5a累积平均剂量相关分析发现, 眼科、皮肤科检查异常(玻璃体混浊、晶状体混浊、指甲纵嵴)人员的5a累积平均剂量(0.84mSv)低于眼科、皮肤科检查正常人员的5a累积平均剂量(1.22mSv), 并且经相关性检查, 两者无统计学意义[2], 见表 7。
在不同暴露工龄之间, 血象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项指标异常情况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 异常率为6.42%, 其中 < 5a异常为9.26%; ≥ 5a与 < 10a异常率为9.09%; ≥ 10a与 < 15a异常率为29.32%; ≥ 15a与 < 20a以及≥ 20a与 < 25a异常率为0;≥ 25a异常率为4.44%。在不同血象之间, 以 < 5a组血红蛋白异常率为最高(7.41%); 白细胞异常率在≥ 5a与 < 10a为最高(3.03%); 血小板异常率≥ 5a与 < 10a为最高(3.03%), 见表 8。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项指标, 不同暴露工龄异常率不同, 其中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以≥ 10a与 < 15a为最高(32.26%), 淋巴细胞异常率以≥15a与 < 20a与≥ 20a与 < 25a为最高(37.50%), 经统计学检验, 各工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 9。
此外体格检查中的其他项目显示, B超异常的比例为最高占28%, 其中男性占31.8%, 女性占21.6%, 异常的多为脂肪肝、胆胆石等方面的疾病, 在这些疾病中尤以脂肪肝所占比例为最高(15.51%), 其后依次是胆结石、肝囊肿、肝血管瘤等, 见表 10。
本次研究发现, 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仍以医用诊断放射学工种为多, 且男性占很大比例。值得注意的是, 牙科放射学与其他辐射医学应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且从以往的资料来看, 牙科放射学从业人员占的比例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次调查发现20 ~ 30岁年龄组仍然是放射工作人员中的大部分人群, 此外, < 5a与>25a这两组不同暴露工龄在放射工作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 说明做好对这两部分人群的个人防护的重要性。从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情况来看, 从2001到2005年我区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平均累积剂量呈下降趋势, 这一情况与2001 ~ 2005年我区放射机房照射检测剂量降低相一致[3]。分析工种发现, 放射诊疗单位中仍以医用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占多数, 但牙科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与我区近几年各类牙科诊所的增多相一致, 虽然牙科放射学工作人中每个的年均外照射剂量低于医用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 但值得注意的是, 牙科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最低接触剂量要比医学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高, 这也提示关注牙科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从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情况来看, 作为与放射损伤有密切关联的特异性指标之一, 我区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眼科和皮肤科检查的异常情况发生率为3.21%, 但是通过与5a累积剂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暴露工龄(a)之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与上述放射工种工龄的增加可能有关[4]。实验室检查, 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象检查白细血、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项指标异常情况发生率为6.42%,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项指标与血象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项指标一样不同暴露工龄(a)之间虽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总体异常率水平除≥ 15a与 < 20a外均超过10%。此外, 从其他检查异常的顺位来看, 脂肪肝、胆结石等疾病也占相当高的比例, 因此对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不但应该预防放射病的发生, 还有必要关注除此之外的其他疾病。目前的资料表明, 放射接触工龄越长, 越有可能对人体眼和皮肤的异常有关联, 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工作, 使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射剂量达到最低水平, 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5]。
我们认为应继续加强宣传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的力度, 继续做好个人剂量监测(检测)工作, 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电子档案的管理与质量控制, 以便做出科学的评价和正确的判断。
[1] |
陈正其, 姚洪章, 刘定理, 等.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2): 124-12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2.026 |
[2] |
郭玺. X射线致眼晶体损伤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211-21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2.048 |
[3] |
侯菲菲, 芩芳桂, 赵国良, 等. 2000-2002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1): 39-4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1.021 |
[4] |
郭长德, 李明言, 张桂庆, 等. 莱芜市放射医学工作者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1): 60-61.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1.036 |
[5] |
巢秀琴, 葛琴娟.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中的质量控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166-16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