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 放射诊疗技术(如CT、DSA、X-刀等)在临床医学领域应用更加广泛, 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帮助, 但是, 如果不合理控制医疗照射剂量,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将给受检者健康与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当前, 受检者的放射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伴随着《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 做好受检者放射防护工作, 已成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卫生法规、放射防护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宣传培训 1.1 放射诊疗法规的宣传、教育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放射法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相关放射法规的知晓率, 增强其守法意识和责任感, 特别是在放射诊疗中切实履行对受检者做好放射防护的义务。
1.2 放射防护及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积极组织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开展放射防护、影像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放射防护及专业技术知识, 使之能够在放射诊疗中对受检者采取最优化的防护策略, 使用最小医疗照射剂量, 取得最佳诊疗效果, 切实保护受检者健康权益。
1.3 职业道德建设医疗机构要不断加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1.4 社会宣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相关法规知识, 提高群众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医疗照射正当化原则 2.1 临床医师对放射诊疗方法的选择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放射诊疗前, 要有明确的诊疗目的, 必要时在征求放射诊疗专业人员意见情况下,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各种诊疗方法的特点, 进行不同诊疗方法的利弊分析, 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疗方法。例如:对孕妇胎儿进行影像检查时, 应优先选择超声影像诊断方法; 对患者胸部疾病进行X射线检查时, 优先选择胸部摄影诊断方法。
2.2 严格掌握放射诊疗适应症临床医师在选择各类放射诊断技术时要慎重地进行正当化判断, 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积极与放射诊断技术人员进行磋商或会诊, 必要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避免部分特殊放射诊疗手段滥用。在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 应根据其影像、病理检查的实际情况, 严格掌握放射治疗适应症, 对确实需要进行放射治疗的, 应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
2.3 严格控制群体性放射影像检查医疗机构在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群体性健康检查时, 要充分论证,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对弊大利小的群体性胸透健康体检应严格控制, 对婴幼儿、中小学生的群众性健康体检应取消常规胸透, 仅对有心肺疾病患临床征兆的或有肺部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接触史者, 才适宜进行胸部X射线透视检查, 但也尽可能采用胸部摄影。另外, 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 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2.4 放射诊疗影像资料共享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放射诊疗影像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 确保影像资料在医院内部或医院之间共享, 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3 照射剂量最小化原则 3.1 积极采用减少患者受照剂量技术措施放射诊疗技术人员在进行X射线透视或介入治疗时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小视野、间断曝光等技术条件, 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减少照射剂量。对X射线摄影, 尽可能选用最佳条件, 合理使用限光装置和滤线器, 积极采用高速增感屏技术, 合理利用立体防护, 以避开有用线束对患者的直射。
3.2 有效降低废片率与重拍率加强放射诊疗设备性能监测, 及时调整不良性能指标, 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不断提高放射诊疗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使用最小的照射条件, 获得最优化的诊疗效果, 熟练掌握胶片冲洗技术, 降低废片率与重拍率, 从而有效减少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4 防护最优化原则完善放射诊疗设备自身防护性能, 降低漏射线与散射线对患者的影响。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放射诊疗环境, 如将X射线荧光透视机加装影像增强系统变为隔室透视装置, 在基层医疗机构, 通过改装、更换X射线透视设备, 逐步由单纯透视方式向摄影、透视方式两用转变。此外, 医疗机构根据所开展的放射诊疗活动, 给受检者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采用最优化的防护策略, 有效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5 加强放射诊疗监管机制 5.1 严格放射诊疗许可、校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对医疗机构X射线诊疗工作依法进行许可、校验, 对不具备放射诊疗工作开展基本条件的坚决不予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 对校验过程中不符合防护要求的, 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注销其《放射诊疗许可证》。
5.2 加强放射诊疗日常监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切实加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日常监管, 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
5.3 医疗机构完善放射诊疗内部管理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放射诊疗管理规章制度, 配备专(兼)职放射诊疗管理人员, 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 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工作场所防护设施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