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武警河北总队医院
医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以下简称CT)是传统X射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其出现将医学影像检查带入了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 CT的不断升级换代, 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效果。然而CT的不断普及, 显著增加了放射诊断医疗照射所致全民集体剂量[1]。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射线对人体的有害效应越来越引起重视, 所以有效控制CT的剂量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加强CT临床合理使用, 使用尽可能低的剂量获得最佳的诊断信息, 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CT临床应用现状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 先进、昂贵的CT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现在的CT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以横断面为主的形态学诊断工具, 而是可以多平面重建, 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形态学诊断, 同时, CT灌注、CT心脏功能检查和动态关节检查已将CT带入到功能诊断的时代, CT检查已经成为临床常规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但CT在给人类疾病诊断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给受检者带来较大的剂量负担[2], 临床上对于CT的使用还存在许多误区。文献报道, 国外CT检查只占放射检查的3%~5%, 但占总剂量的35%~45%[3], 我国也有类似情况。在所做CT检查中, 有些医疗照射是不必要的, 甚至是不应该的。CT虽然快速、安全、无创, 但它毕竟使用X射线, 而且剂量比普通X射线诊断设备要大得多, 会对人体的细胞组织造成一定损害, 因此, 正确掌握CT检查适应症是十分重要的。由于CT测定的是物理参数, 即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衰减值, 医生根据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呈现的衰减值差异作为诊断的依据, 如果衰减值无差异, 再大的肿瘤也无法鉴别。另外, CT虽然发现病变的敏感性较高, 但在定性诊断上仍有很大的限制。可见CT尽管有许多优越性, 但也有其局限性, 只有与其他诊断设备和手段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 加强CT临床合理应用的措施 2.1 强化CT预防性和经常性放射防护监督由于CT技术发展迅猛, 有关的质量监督、性能检测的相关法规标准, 一直滞后于其临床应用实践。相关检定人员面对有些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无所适从, 只能从经验上主观判定, 或根据其他相关标准自行设计检定方案, 影响了CT放射防护监督工作的开展。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多, 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 促使相关技术标准尽快出台, 严格进行新购CT的验收检定。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定期检测, 并督促使用单位进行经常性检查, 以使CT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尤其要加强对旧CT设备的管理, 随着机器的老化, X射线剂量降低, 导致密度分辨力降低, 严重影响影像质量, 甚至造成误诊或漏诊现象。因此, 必须依法取缔超期服役的不合格设备。
2.2 严格掌握CT检查适应症目前不少医院存在不顾检查适应症, 滥用CT的现象, 检查结果阳性率较低。其原因首先是经济利益驱使; 二是部分医生存在过度依赖检查结果判断病情的现象; 三是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为了在医疗纠纷中取得主动, 不得不为患者进行过度检查。检查滥用已成为一个反应十分强烈的问题, 其解决途径首先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 建立一整套奖惩机制, 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 使之严格掌握CT检查适应症, 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综合效益; 其次应提高病人对射线危害性的认识, 避免主动的非必要的CT检查; 另外还要采取综合措施, 努力提高医患之间的互信程度。
2.3 科学选择扫描参数CT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等, 这些参数既独立又相互关联, 它们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和患者的受照剂量密切相关。
2.3.1 螺距在螺旋CT扫描中, 螺距(床速与层厚之比)是个重要的参数, 当管电压、管电流、转速一定时, 剂量与螺距成反比。因此在不影响诊断信息的前提下, 应尽量采用大螺距进行扫描, 以减小患者的受照剂量[4]。
2.3.2 管电流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剂量大小与管电流成正比。调查表明, CT检查中mAs差别较大, 病人的辐射剂量相差数倍以上。[5]。有些使用单位为了提高分辨率达到诊断目的而采用较高的扫描条件, 致使受照剂量超过IBSS推荐指导水平[6]。也有些医院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球管, 有意减小mAs, 结果造成CT剂量指数过低, 影像质量降低, 低对比分辨力达不到要求, 使病人得不到正确的诊断。一般情况下, 高mA扫描可提高CT图像的质量, 但会增加受检者的辐射危害, 不利于辐射防护。同时剂量在达到一定量后, 密度分辨力趋于饱和, 无限加大剂量并不能无限提高图像质量。而给予的管电流不足时, 探测器接受的量子数减少, 使噪声加大, 会降低密度分辨力。在进行CT扫描时, 应采用最佳扫描参数, 既满足图像质量要求, 又降低对病人的辐射剂量。
2.3.3 层厚层厚是影响图像分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一定的剂量水平, 图像噪声取决于层厚。切片薄时, 图像的空间分辨力高, 但由于接受到的光子数少, 密度分辨力降低; 切片厚时, 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低, 密度分辨力升高[7], 因此应科学处理好层厚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多层螺旋CT较薄的扫描层厚虽利于小病灶的检出, 但采用薄层扫描时, 为了保证图像质量, 同一部位较普通扫描的剂量会增加30%~50%[8], 因此对于较大的病灶应强调射线应用的正当化原则, 不宜采用薄层CT扫描。
2.4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CT是集医学影像、放射物理、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诊断设备, 对操作、维修人员要求较高, 卫生部颁布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此有专门规定[9]。但各级医院中, CT设备相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医院最为明显[10], 相当一部分医院没有专业维修人员, 不能保证CT的正常使用。因此必须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包括CT操作、诊断和质量控制与维修人员,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以保证设备的诊断质量。
2.5 合理选用CT同一种X射线设备, 在不同的医院和不同的技术条件下, 受检者所接受的剂量相差可达几百倍[11]。因此, 合理选择CT进行检查十分重要。多排螺旋CT的出现, 提高了X射线利用率、扫描速度和时间分辨力, 改善了图像后处理的效果, 从而为降低CT扫描剂量提供了物质基础[12]。但多排探测器技术的应用使以往的窄束X射线变为圆锥型辐射野, 扩大了扫描辐射范围。随着探测器排数的增加, X射线束的宽度也相应增加, 这导致了剂量效率的降低, 因此若要保证影像信噪比与常规CT相同, 就必须增加扫描剂量。另外, 快速螺旋CT和多排探测器技术引入后, 其广泛应用造成了CT诊断价值的夸大, 部分医师为获得最佳影像而不顾及射线的危害, 导致了CT应用中新问题的出现[13]。绝大部分CT功能, 中低端设备是能够实现的, 仅在高端产品中才有的功能, 为数并不多。一般来讲CT的选用原则是:①满足一般临床检查需要的, 使用普通螺旋CT; ②需要检查速度快, 图像质量高, 满足除心血管检查以外所有检查的, 使用扫描时间在一秒或一秒以内的单层螺旋CT; ③不仅要求检查速度快, 图像质量高, 还要求满足心血管检查的, 使用4层以上(含四层)的多层CT。
2.6 重视特殊人员和敏感器官的防护CT检查相对受照剂量较高, 因此必须重视特殊人员和敏感器官的放射防护工作。我国已对婴幼儿、少年儿童及育龄妇女等辐射敏感人群的照射做出了特别规定[13]。首先, 对于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CT检查, 其他部位必须进行检查的须做好下腹部防护。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 细胞分裂更新速度和比例远高于成人, 对射线的敏感性是成人的10多倍[14]。调查发现, 很多医院一直采用成人扫描条件, 或者以成人扫描条件为参考, 适当降低条件后对儿童进行扫描, 这样势必会影响病人的受照剂量和图像质量[15], 若用成人的扫描条件进行儿童CT扫描, 其剂量至少为成人的2倍[16]。对婴幼儿、少年儿童进行CT检查需谨慎, 应根据身体条件适时调节扫描参数, 使每个病人的受照剂量降到较低水平, 同时又可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另外, 乳腺、眼晶体、性腺、血液系统等对射线十分敏感, 不管是多次小剂量的积累还是单次大剂量的照射, 都可造成细胞损伤, 而受伤的细胞可能最终发生癌变[17], 因此, 行CT扫描时应做好敏感器官防护工作。
2.7 加强宏观调控, 合理配置资源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 需要多部门参与。由于卫生体制不尽合理, 加之利益的驱动,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宏观调控能力遭到削弱, 造成了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失控、购置渠道混乱、区域分布不合理, 使现有的卫生资源产生巨大的浪费现象。现阶段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制定科学规划, 实行包括CT在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区域化管理和严格的配置许可制度, 避免卫生资源浪费和无序的设备竞争。
[1] |
郑钧正.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重点工作[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2): 105-10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5.02.001 |
[2] |
Shrimpton PC, Wall BF.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lice of the medical exposure of patients[J]. Br J Radiol, 1993, 66: 1067-1068. DOI:10.1259/0007-1285-66-791-1067 |
[3] |
Willi AK. 计算机体层成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28.
|
[4] |
程祺钧, 张增, 徐正昌, 等. 影响螺旋CT辐射剂量的因素[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8-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04 |
[5] |
任庆云, 何杰, 王大军, 等. 三种毫安秒对头颅CT质量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2): 109-11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2.015 |
[6] |
郑钧正.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关于医疗照射防护的新要求[J]. 辐射防护, 1996, 16(6): 40-41. |
[7] |
张涛, 汤日杰, 彭俊琴, 等. 女性胸部多层CT扫描X射线辐射对乳腺损伤的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158-16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2.014 |
[8] |
Nickoloff EL, Alderson PO. Radiation exposures to patients from CT:reality, public perception and policy[J]. AJR, 2001, 177: 285-287. DOI:10.2214/ajr.177.2.1770285 |
[9] |
卫生部令第46号,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 2006.
|
[10] |
刘德明, 刘怡刚, 李长虹. 四川省175台CT机临床照片评审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40-41.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27 |
[11] |
燕树林, 苗英.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72-74.
|
[12] |
杜桂枝, 刘雁飞, 王金亮, 等.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应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241-24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2.067 |
[13] |
李建平, 秦东京, 李祥林, 等. 非对称扫描在胸部CT检查中防护价值的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3): 279-28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5.03.024 |
[14] |
潘志学.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 2005, 26(1): 80-81. |
[15] |
高德明, 吴苔, 张洪锡. 儿童腹部CT曝光参数设置[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4): 362-36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29 |
[16] |
Hua W, Atherton JV, Ware DE, et al. An approach for the estimation of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at CT in pediatric patients[J]. Radiology, 1997, 203: 417-422. DOI:10.1148/radiology.203.2.9114097 |
[17] |
孙宗鲁. 乳腺当代诊断治疗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