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能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水平, 并为职业健康评价提供剂量依据。现将我们1997~2004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监测对象所有从事X、γ射线的放射工作人员。
1.2 监测方法及依据 1.3 仪器设备测读仪器为中国防化院生产的RGD-3A型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11型退火炉, 热释光剂量计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的LiF (Mg, Cu, P)粉末。经退火后的粉末封装在小塑料管中。佩戴在放射工作人员外衣右领上, 每年监测4个周期, 每个监测周期为3个月, 由被监测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定期收回交我所分析测量, 监测单位不在市区的采用邮递方式领换剂量计。领换剂量元件的同时发放跟随本底剂量计, 每个单位或每个工作场所发1~2个本底剂量计, 放在远离机房的地方, 以扣除本底剂量, 每三个月出一次单次结果, 一年出具监测报告。
1.4 质量控制定期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盲样比对, 每次比对成绩均合格, 2004年比对结果见表 1。对于监测结果中超过年限值1/3的进行现场调查, 排除虚假数据, 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性。
(监测结果见表 2表 3)从表 2可看出, 8年间共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3 478人次, 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791 mS v/a, 集体有效剂量为2 753.0 mS v, 年剂量<5 mSv的人数为3 434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98.7%。年剂量在5~15 mSv的人数为38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1.19%, 年剂量在15~50 mSv的人数为5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0.14%, 年剂量在>50 mSv的人数为1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0.03%。
从表 3可以看出, 人均年有效剂量较大的是放射诊断为0.886 mSv/a, 主要是因为这类工作受场所及防护意识的影响较大, 如透视机房面积较小, 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 还有少数放射工作人员因对剂量计持有怀疑态度, 故意将剂量计放在射线束内照射, 或经常忘记把工作服放在机房里等等, 从而导致剂量偏高。其次为放射治疗(包括放射介入)为0.871 mSv/a, 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射线装置无剂量限制系统, 病人床边无附加防护措施和设备, 随意增加爆光次数、延长爆光时间, 也使剂量值偏高。再其次是工业探伤为0.840 mSv/a, 由于近几年随着西部开发、西电东送工程的逐步实施, 贵州省先后建起了多个火力发电厂, 探伤人员工作时由于工作场所受限制, 防护措施如铅屏、铅房等无法使用或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 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导致剂量偏高。核医学和其他人员最低, 分别为0.550 mSv/a、0.417 mSv/a。
由于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的多山地区, 交通不够便利, 剂量计的发放回收有一定困难, 导致监测率一直上不去。从2002起, 我们先后在全省8个地州市举办了放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防护知识培训班, 个人剂量监测率随之呈大幅上升的趋势, 监测面覆盖了全省的每个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随着防护知识的提高, 防护意识的增强, 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从1986~1996年的1.15mSv[3]下降到2004年的0.791 mSv。从人均年有效剂量看, 趋势是下降的, 98.7%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均在5 mSv以下, 说明贵州省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
4 存在问题⑴虽然现在监测率上去了但仍未达到国家监测率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如籽粒插入治疗、放射介入治疗人员身份界定问题, 医院还存在异议, 所以部分人员还未正式列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范围。
⑵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认识不足, 认为佩戴个人剂量计作用不大, 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比如休假、保健津贴等劳动保护待遇, 有一些抵触情绪, 少部分工作人员根本不佩戴剂量计或不按要求佩戴个人剂量剂量计, 将剂量计领回去往抽屉里一放, 导致监测结果的不真实。
综上所述,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放射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宣传, 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 正确佩戴剂量计, 自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变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让个人剂量监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1] |
GB 5492-85,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S].
|
[2] |
GB 4792-84,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S].
|
[3] |
柴天方, 布敬双. 1986-1996年贵州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及评价[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 18(2): 12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8.02.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