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用于染色体畸变的检测, 其方法简便、有效[1], 本实验室于2005年3月用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对580名放射工作人员及50名健康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2] 1.1 检测对象镇江市放射诊断、工业探伤、同位素三种工种的580名放射人员, 其中男性421人, 平均年龄35岁, 接触放射线工龄平均9a。女性159人, 平均年龄31岁, 接触放射线工龄为7a, 另选择无放射线接触史, 从事餐饮服务业平均工龄为10a的工作人员50名作为对照。
1.2 材料与试验RPMI1640、L-谷氨酸、小牛血清、秋水仙素、植物血凝素(PHA)购自上海仪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2 500单位肝素钠溶液购自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 真空采血管选用国产合格的5ml普通真空采血管; Nu-4500E型CO2培养箱购自美国。
1.3 检测方法[2]以真空采血管为培养载体, 微量全血培养54h, 收获, 制片, 姬姆萨染色15min镜检, 镜检时每份标本观察形态良好, 分散度适中的中期细胞100个, 记录其染色体结构畸变和其数目异常, 计算畸变发生率。观察到畸变时必须由二人复检。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检测结果 2.1 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检测情况(表 1)
![]() |
表 1 放射性工作人员与正常对照组染色体测定结果 |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平均畸变率经统计学处理(χ2=215.156 P < 0.01)差异有显著性。
2.2 放射工龄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表 2)
![]() |
表 2 不同放射工龄人员的检测情况 |
不同放射工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阳性检出率差别无显著性(χ2=1.75 P > 0.05), 但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 染色体畸变率呈上升趋势。
2.3 性别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表 3)
![]() |
表 3 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检测情况 |
经统计学处理, 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 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 =0.024 P > 0.05)。
2.4 不同工种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表 4)
![]() |
表 4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测定结果 |
按工种种类不同分为放射诊断、工业探伤、同位素三种,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阳性检出率差别无显著性(χ2=0.076 P > 0.05)。其中染色体畸变率以工业探伤为略高, 与国内报道一致。
2.5 染色体畸变类型580例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主要类型有单断、断片以及双着丝点, 分别占45%、30%、25%。
3 结果与讨论用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对580例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染色体畸变检测, 其检测结果与国内报道相同[3], 该法与常规方法相比, 快速、简便, 结果准确[1]。580例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052%, 在正常值0.14%内。不同工龄、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但在不同工种中, 工业探伤组染色体畸变率为0.053%, 略高于放射诊断组(染色体畸变率为0.042%)和同位素组(染色体畸变率为0.039%), 这可能由于工业探伤放射工作人员需在X射线条件下近距离、长时间操作, 使得这部分人员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有关, 也可能工业企业X射线探伤机操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不强及防护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提示今后工作中要重视工业企业X射线探伤机操作者的防射防护, 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 确保工业探伤放射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染色体畸变率的检测作为放射工作人员特检指标之一, 技术人员应准确、熟练掌握培养、制片及镜检技术。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用于染色体畸变率的检测, 节省了人力与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检验结果准确, 为临床放射损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该方法适宜在基层推广。
[1] |
仲志鸿, 韩方岸, 葛琴娟, 等. 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的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3): 28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3.012 |
[2] |
韩良兵, 孙宝禄, 王丽. 201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2): 120. |
[3] |
王莉, 郭津慧, 杨惠良. 150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4, 13(1): 93. DOI:10.3969/j.issn.1004-8685.2004.01.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