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工业放射线和医用放射线的应用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迄今已有大量的资料报道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能引起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微核是反应细胞遗传学变化的最敏感指标[1], 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作为生物剂量估算受照剂量, 其应用效果比较满意, 被认为是一种最可信赖的辐射生物剂量仪[2]。一些对环境和职业受照人员的调查显示, 受到不同小剂量照射数月或数年后, 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增长仍与累积受照相关[3]。为了观察和研究我市放射工作人员在小剂量长期累积照射下细胞遗传学的变化, 以及不同工种和不同工龄之间的差异, 我们将2005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和2006年健康体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进行畸变率的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2006年健康体检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放射工作人员330名, 其中男性296名, 女性34名, 年龄为20~70岁, 平均年龄43.01岁。放射工龄为1~53a, 平均工龄10.49a。另选未接触射线、化学毒物, 无感染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其他工种人员共105名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 在光学显微镜下选择完整、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中期分裂细胞进行分析。
1.2.2 个人剂量采用佩戴热释光剂量计, 3个月一周期, 收回统一测量, 利用2005年度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求得该年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和平均累计剂量当量。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以P < 0.05为显著性水准。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05年度330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个人剂量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13mSv.a-1, 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a-1占98.54%, 5mSv.a-1以上占0.97%, 超剂量限值20mSv.a-1占0.49%。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年均剂量当量最大为核医学和放疗操作人员, 其次是工业探伤和医用X射线应用人员。个人剂量的检测结果反映了不同工种的工作性质和操作条件。医用X射线应用的防护条件改善最为明显, 近距离透视基本不用, 带有影像增强器透视和摄片隔室操作成为主要手段。
2.2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比较(表 1)
![]() |
表 1 放射组与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 |
由表 1可看出, 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放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χ2=15.516, P < 0.00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13mSv.a-1, 平均累计剂量当量为371.52mSv.a-1。
2.3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比较(表 2)
![]() |
表 2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 |
由表 2可看出, 工业X射线探伤、医用X射线诊断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较高, 分别为0.29%和0.25%;放疗与核医学、放射源工业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相对较低, 分别为0.13%和0.10%。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存在差异, 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2.508, P=0.474)。
2.4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比较(表 3)
![]() |
表 3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 |
由表 3可看出, 不同工龄组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χ2=39.250, P < 0.001)。25a以上工龄段与5a以下、5a以上、10a以上工龄段比较, 分别高4.24、5.13和4.65倍,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为χ2=21.266, P < 0.001; χ2=20.805, P < 0.001;χ2=12.265, P < 0.001)。20a以上工龄段与10a以下工龄段比较, 染色体畸变率高3.96倍,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χ2=33.567, P < 0.001)。总体趋势为染色体畸变率随工龄增高明显, 5a以下工龄段略有偏离。个人剂量人均年剂量当量15a工龄段最高, 为1.578mSv.a-1。提示该工龄段工作人员年富力强, 多为业务骨干在一线直接接触放射线所致。
3 讨论(1) 330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放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大量的资料报道一致, 说明职业性受照人群小剂量长期慢性照射对健康有一定不良影响。通过观察研究, 积累了我市长期小剂量慢性照射对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基础资料, 为我们做好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放射防护设施的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2) 工业X射线探伤、医用X射线诊断的放射工作人员工龄长的比例较大, 核医学和放疗工作人员工龄相对较短。核医学和放疗工作人员平均工龄7.53a, 放射源应用工作人员平均工龄6.42a。在过去医用X射线和工业探伤防护条件差, 个人累积剂量大于核医学和放射源应用的工作人员, 因此, 出现生物指标染色体畸变率相对较高可以解释。
(3) 染色体畸变率随工龄升高的趋势明显, 提示染色体畸变率与工龄相关, 结果与谢宜凤等的报道一致[4]。赞同文献[5]报道认为是由于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 导致畸变细胞逐渐积累的结果。染色体畸变率在5a以下工龄段略有偏离, 可能与机体对射线敏感、耐受性差异有关。
(4) 2005年全市330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13mSv.a-1, 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a-1占98.54%, 有99.51%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当量低于国家标准年剂量限值20mSv.a-1。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市放射防护措施效果较好, 这是多年来强化放射卫生监测, 卫生行政部门全面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1] |
白玉书. 慢性放射损伤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8(1): 48-50. |
[2] |
段志凯, 徐洪兰, 张淑贤, 等. 某大学丢源事故受照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分析及生物剂量估算[J]. 辐射防护通讯, 2004, 24(2): 18-20.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4.02.004 |
[3] |
陈德清, 姚素艳, 张朝阳, 等. 阳江高本底辐射对不同年龄居民染色体畸变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7, 17(16): 388. |
[4] |
谢宜凤, 李明言, 贺明军, 等. 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2(4): 22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2.04.020 |
[5] |
罗伟立, 程初恺. 甘肃省工业X射线探伤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3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