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年笔者对青岛市的992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健康查体。同时选取895名健康对照者。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调查内容 1.1 临床检查内科、皮肤科及眼晶状体检查。
1.2 实验室检查血液系统:白细胞总数, 分类, 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 血红蛋白, 血小板及细胞质变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及染色体畸变分析。免疫功能分析检查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
1.3 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摘录于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档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年不同工种剂量当量结果(表 1)
![]() |
表 1 2005年不同工种剂量当量频数分布 |
![]() |
表 2 放射性工作者放射工龄与工种分布 |
从表 1可见, 工龄在10a以下者占75.1%, 10~20a者占19.3%。工种以X射线工业探伤为最多占41.1%, 医用X射线诊断占12.1%, 介入放射学占10%。
2.3 临床检查 2.3.1 内科查体发现有较多X射线工作者表现乏力、嗜睡, 失眠、记忆力下降、牙龈出血、易倦等症状, 放射工龄长, 年龄大者尤为明显,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束臂试验阳性者304人, 占30.6%, 对照组仅86人, 占10.8%, 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介入放射学出现乏力、嗜睡、牙龈出血的比例高于其他各组放射工作者。
2.3.2 皮肤科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集中在放射工龄20a以上, 年龄45岁以上者。这部分放射工作者在上世纪60~70年代参加工作。当时工作量大, 放射防护工作较差, 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手部皮肤干燥、粗糙、指纹变浅、皲裂等, 少数人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 个别人出现赘生物, 其中符合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6人, 占0.7%, 1人患银屑病建议脱离射线工作, 1人放射性皮肤损伤三度脱离放射工作。
2.3.3 眼晶状体的变化在992名放射工作者中, 经用2.5%的新福林散瞳, 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和眼底, 然后用裂隙灯查晶状体。结果表明, 有晶状体混浊者为212例, 占总人数的21.4%, 较文献[1~3]报道的偏低。混浊多集中在前囊及后囊下, 以点状混浊多见, 占78%, 仅有3例出现空泡, 占0.03%。对照组仅25人前囊下出现少许点状混浊, 无空泡,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2.3.4 实验室检查血象变化见表 3。
![]() |
表 3 电离辐射组与对照组异常血象检出率(%) |
从表 3可以看出。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对照组的2.5倍。白细胞降低以嗜中性粒细胞降低为主, 同时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细胞质变方面, 放射工作者中白细胞可见核棘突、中毒颗粒、空泡、核固缩, 淋巴细胞可见切迹、双核、异型淋巴, 在对照组中上述细胞变化少见。
2.4 细胞遗传学指标 2.4.1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共分析电离辐射组992例, 对照组795例。其中电离辐射组淋巴细胞微核率4 ‰以上者为21.1%, 对照组为11%,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健康成人用培养法测得微核细胞率为0~3‰.平均1.2‰[4]。文中照射组微核细胞率为0~8‰。平均1.91‰,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62‰, 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2.4.2 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分析共查染色体239人, 80人出现染色体断片、断裂、双着丝点等畸变, 占33.5%, 其中断片较为常见, 且多发生在10a上的医用X射线诊断者, 说明随工龄的增加, 染色体出现畸变的可能性越大。
2.4.3 T细胞亚群分析共有336人进行了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分析, 其中有58人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值, 异常率17.3%, 对照组155人进行了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分析, 其中6人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值, 异常率3.9%, 两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1] |
于夕荣, 何顺升, 杨珂, 等. 山东省直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2): 104-105. |
[2] |
陈玉坤, 林智, 王川健, 等. 海南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14): 230-231. |
[3] |
刘伟, 史纪兰, 李志荣, 等. 441例放射工作者临床体征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2): 51. |
[4] |
黄权光, 史纪兰, 商希梅. 用培养法测定的健康人外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正常值[J]. 辐射防护, 1988, 8(3): 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