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辽宁省盖州市65535部队医院
2003~2005年南京军区部队医院、疗养院、门诊部等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2 仪器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① 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 -427A型热释光剂量仪; ②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产的HW-Ⅱ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 ③热释光剂量计; ④刻度源。
2.2 测量方法热释测量法, 采用微章式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剂量计内置4个LiF(Mg, Cu, P)热释光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 4.5 mm×4.5 mm×1 mm。该探测器既有灵敏度高, 能量响应好的优点, 在个人环境辐射监测等低剂量领域应用广泛, 其探测阈值约为10-7Gy, 在低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测量精度。读出器的读数程序如下:加热速度15k·S-1, 预热期8 s, 135 ℃; 读数期, 从135 ℃到240 ℃, 保持12 s。每次测量时间为三个月, 一年分为4次。考虑剂量计贮存期间及自辐射等附加照射, 每个测量周期均同时放置本底剂量计, 本底剂量计放在工作人员非工作区的房间内。测量中若发现三个月剂量>3.5 mGy者, 即进行追踪调查, 寻问是否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其他源的照射, 也可用直读式剂量仪对工作现场进行模拟测量。查明剂量较大原因, 确属于不真实的测量数据或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完全没理由出现该数据时, 则剔除它。
2.3 质量控制 2.3.1 定期筛选, 刻度标准曲线每个测量周期都使用同一批探测器, 在使用前对探测器按标准偏差法进行筛选分档, 其分散性在±5 %范围内; 每用两个周期进行一次筛选和刻度, 得出刻度系数。
2.3.2 严格控制退火和测量条件由于LiF(Mg, Cu, P)探测器对退火温度要求严格, 故在放置剂量计前先将探测器退火(退火炉经国家计量院刻度), 确保退火温度为240±1 ℃, 0.5 h范围内, 快速冷却。在每个周期待放置的探测器中, 留有刻度检验探测器, 以核查探测器的残留剂量及刻度系数。
2.3.3 剂量率单位的统一为便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在处理数据时, 均统一采用空气吸收剂量率; 对没采用空气吸收剂量率的, 将其转换成空气吸收剂量率。
3 结果和分析 3.1 总体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我区在2003~2005年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总人次数为1 167人次, 分别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及放射治疗等工作, 表 1分别列出了3 a中每年监测人数, 人均年有效剂量, 不同剂量组(>5 mSv、5 mSv ~、15 mSv ~、< 50 mSv)人数频数分布以及3 a合计情况。
![]() |
表 1 2003~2005年个人剂量结果合计 |
结果显示, 3 a平均剂量均值为0.72 mSv·a-1, 1 167人次监测中有1 133人次年剂量均低于5 mSv·a-1, 占监测人次数的97.1 %, 5~15mSv·a-1为26人次, 占监测人次数的2.2 %, 15 ~ 50mSv·a-1为8人次, 占监测人次数的0.7 %。未见超过年剂量限值。从监测结果来看, 3 a总体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71 mSv·a-1、0.56mSv·a-1、0.86mSv·a-1, 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均剂量当量处于较低水平。与我区2000~2002年统计的结果[1]相比, 总体人均年有效剂量有所下降, 且个人剂量低水平所占的比例所增加, 中高水平有所减少。
3.2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2~4)
![]() |
表 2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结果 |
![]() |
表 3 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结果 |
![]() |
表 4 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结果 |
表 2~4列出了2003~2005年间, 我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中, 以医用诊断X射线为主, 共895人次, 占监测总人次数的76.7 %, 核医学共37人次, 占3.2 %, 放射治疗共235人次, 占20.1%。3 a剂量均值分别为:医用诊断X射线为0.66mSv·a-1, 核医学为1.20mSv· a-1, 放射治疗为0.33mSv·a-1, 比2000 ~2002年结果分别降低22.4%、29.8 %和62.1 %。不同工种当中, 以核医学工作者年剂量最高, 其次为放射诊断, 放射治疗最低。
3.3 放射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5)
![]() |
表 5 放射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结果 |
表 5列出的是, 从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当中选取7名从事放射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与其他工种作比较。选取的7名从事放射介入工作人员3 a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值为6.50mSv·a-1, 是3 a总体均值的9倍, 远远高出其他工种的年有效剂量均值。
4 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分析, 我区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处于较低水平, 3年平均剂量均值低于2000 ~ 2002年我区及2000年我国的水平[2]。这得益于各级部门以及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和对防护技术的正确运用。当然仍有部分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在调查水平以上, 应引起本人及防护管理人员的重视, 调查分析原因, 按照剂量限制的防护原则减少剂量照射, 让放射工作人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下从事放射工作。三年来总体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近年来新型、大型放射、放疗设备的不断引进与应用有关。比如, 我区三年来新增伽玛刀10余台, PET-CT1台, 加速器5台, 这些设备在应用过程中辐射强度较大, 特别是伽玛刀和PET -CT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60Co和18F, 通过X, γ巡测仪现场监测发现, 伽玛刀在未开屏蔽门的情况下, 依然有一定剂量的辐射, 工作人员在给病人定位的过程当中, 长期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 其累积剂量应该受到重视。18F这种同位素的放射强度大、穿透力强, 一般铅衣防护效果不理想, 因此工作人员在给药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接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通过选取的7名从事放射介入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发现, 放射介入也是产生高水平剂量职业照射的主要工种之一, 现场调查发现, 其防护条件简陋, 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 而且多数是由固定的一两个人操作, 有时因为工作忙, 工作人员甚至连铅帽、围脖、铅眼睛等基本防护用品都不戴, 这也是造成年剂量远高于其它工种的原因, 应该引起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
目前, 我国尚无对放射介入、伽玛刀和PET-CT放射防护的国家标准, 在实施放射防护监督监测过程中, 主要是参照行业标准和年剂量限值推算方法进行评价的。从我区多年来个人剂量监测的情况看, 从事这部分工种的工作人员是人均年有效剂量上升的主要贡献者, 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 有针对性的放射防护标准的制定, 是当前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更加全面地做好放射防护工作打好基础。
[1] |
侯菲菲, 赵国良, 岑芳桂, 等. 2000~ 2002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1): 3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1.021 |
[2] |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4): 377-37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