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男, 彝族, 1968年出生, 1988年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 放射工龄16年, 中专文化程度。
2 职业史患者系某卫校放射专业毕业。1988年11月至1989年9月在某医院实习期间, 进行胸透4300人次(其中包括操作移动式100 mA机胸透2200人次); 摄片约12000人次; 胃肠及肾盂造影约500余人次。1990年10月至1993年7月在某市级医院放射科工作, 使用本省医疗器械厂生产的100 mA医用X射线机, 工作量:胸透约20人次/d; 摄片约15人次/d; 胃肠检查约1人次/周。1993年8月调到某州医院放射科工作, 操作过50mA移动式床旁摄片机, KD400mA, KB 500mA机。工作量:胸透约15人次/d; 摄片约40人次/d; 胃肠检查约4人次/周; 特检约2人次/月; 介入放射约6人次/月。2004年7月到中山大学学习放射治疗, 搞过模拟定位, 加速器治疗及摄片工作。2005年1月在本单位首次进行铱-192后装治疗机倒源工作, 放射源活度为437.6GBq(12.8Ci), 倒源时间约2h。2005年6月27日进行第二次倒源工作, 过程约3h。因本院妇科医生反映病人放疗后反应重, 于6月28日进行校源工作, 发现治疗室摄像头距治疗机太远, 在控制室操作无法看清出源情况, 便反复进入治疗室观察不同距离出源情况, 操作过程约3h。
3 发病情况患者于2005年9月8日到本省疾控中心进行健康检查, 发现白细胞总数为36.2x109/L, 中性粒细胞为81.2%;B超提示脾脏轻度肿大, 立即通知本人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省级医院检查结果:BCR-ABLP210基因阳性, Ph染色体阳性, 9号染色体复杂型易位; 骨髓片显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像, 临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4 既往史及家族史根据患者的健康检查档案, 1988年11月出现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 时间不长即恢复正常。1990年6月出现胸闷、胸痛, 医院诊断为心肌炎, 口服肌苷、维生素及丹参等药物后症状消失。1994-2003年在本省疾控中心体检, 除双眼晶体轻度点状混浊外, 未发现其它异常情况。经回顾性调查, 未发现有毒的化学物质及其它有害物理因素接触史。无遗传性疾病及白血病家族史。
5 病因诊断患者发病以后, 省级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查, 根据患者所在单位及本人提供的工作量及防护条件资料, 估算出骨髓累积接受剂量约为583mGy, 经省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放射性肿瘤[1, 2]。
6 讨论患者毕业于某卫校放射专业, 在校实习时开始接触X射线。参加工作后操作本省医疗器械厂生产的100mAX射线机, 该机防护性能很差, 由于本人缺乏放射卫生知识, 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在进行介入放射及放射治疗等工作中也不太注意个人防护, 以致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该病例的发生, 提示我们要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规;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卫生知识水平, 坚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该病例是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时发现的, 体现了日常健康监护工作的重要性。
[1] |
GBz97-200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S].
|
[2] |
孙守宪, 等. X线诱发骨伤科医生白血病1例报告[J]. 职业与健康, 2005, 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