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现放射性现象至今已经108年, 但核技术与医学的真正结合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把放射性核素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病人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的污染物, 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就是放射性污水。现在,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 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上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 如果产生的这些大量放射性污水不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 必定会污染环境, 污染水源, 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已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这标志着我国依法防治放射性污染工作迈出了重要步伐。因此, 对放射性污水的排放, 在排放前对其放射性活度进行检测以判断其是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于2004年8月2005年2月对重庆市4所市级医院污水的排污状况进行了调查, 同时为了评价我市自然水环境的放射性水平, 对流经我市的两大江河———长江、嘉陵江的水源水的放射性水平也作了调查。
1 内容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选取4所本市市级医院作为监测对象, 其中大型综合性医院2所, 中型综合性医院1所, 中型专科医院1所。在医院排污口采集流动的水样。
为与水源水对比, 同时选择长江、嘉陵江分别流经的望龙门断面和大溪沟断面为水源水监测点。采样时间为枯水期(2月初)和丰水期(8月初), 分别采样2次, 每次间隔1天, 按照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12997-1991)的垂线设置法对监测点进行左、中、右布点、采样。采样后及时加入适量盐酸, 使水样pH保持在2~ 3[3]。
1.2 调查内容分别测定所采集样品中常用的医用放射性核素131I、125I、32P、51Cr、3H及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的放射性活度; 并测定每个样品总α、β放射性水平。
1.3 样品测定 1.3.1 水样测定取2 L水样品于烧杯中, 在红外灯下缓慢加热蒸发浓缩至300 mL左右时, 转移到直径75 mm, 高35 mm的标准测量盒中, 先用锗γ谱仪进行测量。测量完毕后再用红外灯加热蒸发至20~ 30 mL左右转移到坩锅内, 于马福炉中灼烧, 温度控制在400~ 600 ℃之间, 时间24 h。取适量灼烧后的残渣铺于测量盘上, 用低本底αβ测量装置测量。
1.3.2 底泥测定取固体样品适量, 在红外灯下缓慢加热烘干, 研磨, 称取300 g, 样品装于直径75 mm, 高35 mm的标准测量盒中, 其余处理方法同水样。
2 结果与讨论检测结果见表 1。
![]() |
表 1 重庆市医院污水及水源水放射性水平 |
根据上表结果可得出, 我市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型医院及专科医院其放射性污水总α放射性范围为(0.032 ~ 0.63) Bq/L, 总β放射性范围为(小于探测限~ 0.33) Bq/L。由此可以看出我市医院污水的排放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总α < 1Bq/L, 总β < 10Bq/L) [4]。
2.2 单个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状况用γ谱仪检测单个放射性核素, 结果显示其活度浓度值均低于仪器探测下限, 从而未检出。说明我市医院的放射性污水均在地下衰变池中通过了长时间的自然衰变排入污水管道。
2.3 水源水放射性水平状况我市两大江河水系总α放射性范围为(0.017~ 0.11) Bq/L, 总β放射性范围为(小于控测限~ 0.022) Bq/L, 其放射性水平均小于国家卫生标准限值(饮用水:总α < 0.1Bq/L, 总β < 1Bq/L), 属于Ⅰ类饮用水。可见我市两大江河水系放射性水平在正常天然本底范围, 未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
2.4 枯水期和丰水期放射性水平比较检测结果显示, 流经我市的两大江河水系的总α和总β的放射性活度浓度值均是枯水期大于丰水期, 其放射性水平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5)。这与黄河水系放射性水平调查一致[5]。
3 结论我市医院的放射性污水在地下衰变池中通过了长时间的自然衰变排入污水管道, 污水的排放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总α < 1Bq/L, 总β < 10Bq/L)。我市两大江河水系放射性水平在正常天然本底范围, 未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 饮用水放射性水平属于Ⅰ类。其放射性变化规律一般为枯水期大于丰水期。
[1] |
尹伯元. 临床核素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73-178.
|
[2] |
朱建华, 沈鸣华. 核药学概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134-147.
|
[3] |
Alvarado, Jorge S. Radio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water analysis[J]. Food Sci. Technol., 2000(102): 101-114. |
[4] |
国家环保总局. 环境辐射监测方法及管理标准汇编[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
[5] |
程杰, 李福生, 张连平, 等. 黄河水系放射性水平与卫生学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4): 212-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