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莱芜市人民医院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病, 以往多内科保守治疗及晚期外科手术为主。随着现代介入医学的发展,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手术方法为经皮股动脉穿刺进行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我们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复方丹参介入治疗69例112髋股骨头缺血坏死, 治疗后均经血管造影随访, 证明近期疗效显著,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69例中男50例, 女19例。年龄(54 ±4)岁。单侧病变29例, 双侧病变40例。病程3个月至4.5 a。69例中35例(50.7%)有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 21例(30.4%)有外伤史; 12例(17.4%)无明确原因。按Ficat分期, Ⅰ期19例, Ⅱ期37例, Ⅲ期34例, Ⅳ期7例。介入治疗1次24例, 2次31例, 3次14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62例用4Fcobra导管超选择插至病侧旋股内动脉和旋股外动脉或闭孔动脉; 7例用Simons导管插至旋股外、内动脉。全部患者先行动脉DSA, 观察患侧股骨头血供情况。造影后将导管插至病变血管, 单侧病变注入低分子右旋糖酐60ml、尿激酶50万单位复方丹参80 ml。两次治疗间隔45 d, 中间由患肢静脉滴注尿激酶10万单位1 d共10 d。术后常规口服肠溶阿斯匹林、鱼肝油及钙剂3个月以上, 术后两周卧床休息或拄拐行走, 有条件者使用牵引带牵引患侧下肢, 治疗期间, 绝对禁止负重。
2 结果 2.1 造影结果治疗前DSA显示旋股内动脉分出的头上、头下支动脉主干狭窄或闭塞, 发生率分别为15.2%和10.6%, 其余患者头上支和头下支发出的分支均有狭窄或闭塞, 介入治疗后头上支、头下支和其分支血管的再通率分别为98.2%, 95.5%, 88.4%。并发现血管管径增粗, 相互间吻合支增加。表 1为69例112髋治疗后半年血管造影随访情况。
治疗前69例患者髋关节疼痛率为100%, 活动行走能力优良率分别仅为50%和56.4%。介入治疗后患髋关节疼痛、活动和行走的改善率分别为92.8%、91%、79.5%。不同期别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后髋关节活动和行走改善率有显著差异(表 2)。
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疗效不但与发病时间有关, 而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Ⅰ、Ⅱ期患者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和患髋功能恢复达到90%以上, 而Ⅲ期病变治疗虽然髋节疼痛明显减轻, 但是髋关节功能改善率却较差。因Ⅳ期患者已发现了髋关节变形, 股骨头塌陷、变扁、关节间隙变窄, 尽管经数次治疗但其效果不理想, 说明溶栓加抗凝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有效地恢复病变股骨头的血运。
3.2 介入治疗的价值本组除3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有少量渗血外未见其他发症。本组结果表明, Ⅰ、Ⅱ期患者近期疗效大多良好。另外还提示介入溶栓加抗凝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可靠及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1] |
姜传杰, 王国强, 曹庆勇.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J]. 介入放射学杂志, 1999, 08: 77-80. |
[2] |
张富强, 曹建民, 陈君坤.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1, 10: 113-114.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01.0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