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6, Vol. 15 Issue (2): 179-179, 18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2.027

引用本文 

杨冬, 郝子成, 杨东. 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与管理[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179-179, 18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2.02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11-02
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与管理
杨冬 , 郝子成 , 杨东     
滨州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山东 滨州 256618
摘要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管理。方法 根据医院特殊的工作环境, 医务人员的职业特性及损伤原因。结果 分析讨论了医务人员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结论 应加强职业防护与管理, 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担任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务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是与高危险性和高风险性相伴的。不论是鼠疫、天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还是放射性损伤、化学毒物伤害、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 都曾经给无数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威胁[1]。特别是在SARS暴发流行期间, 医务人员在救助患者的同时也陷入了巨大的健康危机威胁之中。

2003年的SARS疫情中是首当其冲的感染人群, 医务人员的高感染率不仅表明医护人员的职业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到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者个人都没有很好地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SARS事件在把医务人员可贵的职业精神向公众充分展示的同时也让社会各界强烈感受到了医务工作的危险性, 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机会多, 时间长, 受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大, 健康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因此卫生管理人员不得不反思我国目前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研究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

1 危及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2] 1.1 生物因素威胁[3]

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 通过物品的更换, 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 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 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据报道, 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份、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鼻、口腔暴露感染与污染血液和体液的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 皮肤暴露感染的HIV感染率为0.1 %。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机会多, 时间长, 相应感染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1.2 放射线导致辐射损伤[4~6]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 X射线就被用于医学诊断检查, 到上世纪70-80年代, CT、MRI、ECT等新的成像技术的出现, 形成了影像诊断学, 成为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然而放射检查是一种无痛性但并非无害性的检查手段, 这类射线长久累积能损伤组织的效应。据卫生部在2003年初对15个省市的医院进行检测发现, 医疗界人员接受辐射居各行业之首, 医务人员尤其是医技人员由于接触射线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短, 他们受辐射的强度也比较高, 对身体的损伤相应的也比较严重。辐射损伤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1.3 各种器械伤[2]

在临床工作(包括手术室中的紧急救治和日常诊疗活动)中, 广大医务工作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和各种类型的金属器械接触, 医务工作者对各种针刺伤、器械刮伤等也司空见惯。临床医生在手术中的器械刮伤、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等都是医务人员比较常见的金属器械伤。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4 化学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5]

医院中各种消毒灭菌剂很多, 医院作为一个细菌和病毒聚集的场所需要进行定时不定时的消毒处理, 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戌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的影响, 在医院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每天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的时间很长, 受到的影响也较大; 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 肿瘤化疗的广泛合理应用, 使肿瘤治疗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 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 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2 医源性职业防护重视不够 2.1 卫生行政部门执法力度薄弱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重医疗轻预防”大趋势的影响下, 医疗事业发展迅速,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对发展缓慢, 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更是重视不够。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的监督检查拘于形式, 不能真正地对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起监督作用。

2.2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在卫生监督机构等行政部门的影响下,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如何加强医院的建设和管理, 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院领导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他们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 很少想到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管理, 在医院防护器具、防护用品和设备的投入, 远不能和对医疗设备、医院基本设施、医务人员的人才培养等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相提并论, 医院领导层普遍忽视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的发展。

2.3 医务人员本身自我防护意识差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救治病人时, 往往将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 而对自己所面对的潜在危险常常熟视无睹, 有些医务人员甚至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或者采取少量的防护措施, 就参加了病人甚至是传染性病人的抢救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 也因为嫌麻烦或觉得没必要等原因, 而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从而大大增加了疾病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 采取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工作[7] 3.1 各级卫生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3.1.1 各级领导机构重视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职业防护

不管是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还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 都应该充分重视医疗防护, 尤其是临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要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的同时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 不走过场, 不拘于形式,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做好卫生职业防护工作; 各级医院领导在注重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院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 加大防护器具、防护设备的投入力度, 采取措施加强本院职工的防护工作, 同时配合卫生监督部门对本院职业防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找出不足, 制定修改措施,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水平。

3.1.2 加强培训

不管是医疗工作者还是医技工作者在上岗前都要接受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 其中就应该包括职业防护的有关内容, 保护医疗工作人员和医技工作人员获得有关防护知识的权利。让各级各类医务工作者明确工作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产生的可能环节, 理解和掌握防护的要点。卫生监督部门和各级医院还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防护培训继续教育活动, 通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巩固已建立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手段体系, 并对继续教育活动进行考核, 造就一批技术水平高、职业素质好、自我防护意识强的医务工作者。

3.2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性和高危险性的工作, 广大医务工作者都具有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意识, 这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拥有再精湛的技术, 具备再崇高的职业素质, 如果没有健全的体魄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开展救死扶伤工作。因此, 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卫生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 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在不影响卫生服务效果的情况下, 需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要加大对防护器具、防护设备的使用率, 将各种职业损伤降到最低。

总之, 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系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发展需要卫生管理机构的全力支持、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卫生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贺晓琪. 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情况及管理对策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2): 88-90. DOI:10.3969/j.issn.1004-4663.2005.02.011
[2]
肖秀芹. 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防护[J].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2): 53. DOI:10.3969/j.issn.1004-1257.2004.12.035
[3]
胡依群, 孙玲宝.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减少职业危害[J]. 天津护理, 2004, 12(3): 181-182. DOI:10.3969/j.issn.1006-9143.2004.03.052
[4]
黄智敏.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 1996(1): 38-39.
[5]
高中度. 浅谈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防护[J]. 华夏医学, 2003, 16(2): 215. DOI:10.3969/j.issn.1008-2409.2003.02.046
[6]
马质跃. 关于影像放射卫生防护综合管理的探讨[J]. 职业与健康, 1998, 14(2): 28-29.
[7]
张竹青. 浅谈医源性辐射的防护与管理[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2):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