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主要从事辐射防护、核事故医学应急、辐射监测、医用放射诊断治疗质量控制等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国家级专业机构, 具有40年历史。随着科技全球一体化, 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自2000年以来, 我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先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日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有关单位进行人员互访与学术交流, 通过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 我们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管理工作开始迈向现代化, 为更好地为我国的疾控事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国际合作推动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转变的今天, 积极参加国际重大科技活动、参加国际会议、培训班、参加双边、多边科技交流, 不但能拓宽眼界, 找到差距, 探求发展新路, 而且能获以科技信息, 共享全球资源, 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开拓能力的科技队伍, 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和取得突破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为了推动我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我所的专业特点及优势, 积极组织并以不同形式派出科研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出国进修学习, 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很多参加过出国培训或学习的科研人员正在所中层领导岗位工作或成为学科带头人, 带动了我所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近年来, 我所科研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培训班的人数不断增长, 层次也逐渐提高, 特别是做特邀报告的人数也在增长, 我所的国际学术地位也显著提高。如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大会”是辐射防护界的一大盛事, 我所每年将选派一名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并多次派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及国际培训班, 在2005年举行的亚洲辐射研究学会第一届亚洲辐射研究大会上, 苏旭所长当选亚洲辐射研究学会副主席。据统计, 我所自2000年以来共派出108批, 162人次。图为我所派出人员情况。
图 1显示, 从出访数量来看, 可以看出逐年稳步递增的, 说明我所对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溢加强; 在选派出国人员时, 我所注重人员素质及自身能力的培养, 以保证出访的质量和效率。出国人员回国后, 要进行出国汇报, 并在所内进行学术交流, 为我所广大科研人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的气氛, 为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我所人才梯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所大力加强对中青年科研人员人才队伍的培养,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出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近年来, 在我所先后派出的科研人员中近85 %以上人员为中青年科研人员, 除1人在外继续学业外, 其余均按期回国并工作在科研工作关键岗位上, 成为我所科研工作的坚强的生力军。
2 通过国际合作交流, 开拓国际合作项目为保证我所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政府间、民间、双边或多边的合作研究, 推动了国外新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科技发展。表 1为我所2000-2005年间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情况。
表 1显示, 2000年至今, 我所每年与国际组织或双边合作的研究项目逐年增加, 促进了我所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与WHO和IAEA合作, 得到了一批昂贵的先进仪器和设备, 建立了我国卫生部门唯一的国家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已加入IAEA、WHO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简称SSDL)网, 成为国际SSDL网成员实验室, 为在我国开展相关工作并同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2004年1月20日, WHO正式指定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为国际辐射事故医学应急与响应网络(WHO/REPAN)联络点, 为加强与WHO、IAEA和其他国际组织在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领域的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做好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医学响应能力及我所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2005年我所又新申请到IAEA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6项, 其中“中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监护管理”项目对提高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水平、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国际合作, 不但可以利用外方的科技信息、科研资金和先进的实验设备, 缓解了国内科研经费不足和实验设备相对陈旧的现状, 同时大大地提高我所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3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 开发和利用国外优质智力资源国际合作交流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走出去”扩展到“请进来”。近年来, 随着我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双边、多边交往更加频繁, 国际机构官员、国外相关院所资深专家来访的次数也逐年上升。
3.1 引进智力资源, 促进科技发展自2000年起, 我所共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国际原子能机构、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比利时等国外宾共85批, 194人次。如图 2所示。
外宾来访期间, 通过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座谈会, 请专家介绍最新科研动态、最新研究成果, 以及国外的先进、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我所广大科研人员开阔眼界, 对拓展思路、把握国际合作脉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通过双边交流、国际项目合作邀请外宾来访外, 我们还争取申请“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邀请专家来华帮助我们解决或建立新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2000-2005年间, 我年共申请9项引进人才项目, 例如, 2003年申请的“核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支持系统研究”项目, 邀请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Dr.Istvan Turai来我所访问。Dr.Istvan Turai是辐射应急医学救援网络(WHO/REMPAN)的协调官员, 在辐射应急医学救援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通过Istvan Turai博士的来访, 不仅使我所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辐射应急医学救援网络(WHO/REMPAN), 成为其成员单位之一, 而且对进一步做好我国的核应急医学救援工作, 以及在处置突发核辐射事件时, 迅速组织地区或国际间的医学应急响应, 开展医学应急救援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2004年申请的“ X射线乳腺摄影的质量保证”项目, 邀请了英国伦敦圣乔治医院辐射防护中心Prof.David Johnstone来华帮助开展乳腺摄影的质量保证研究工作。Mr.David Johnstone是英国圣乔治医院辐射防护中心多年从事乳腺摄影质量控制工作的专家, 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及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专家来访期间, 我们举办了“放射诊断新技术中质量控制评价”全国培训班, 专家讲授了“乳腺放射摄影中质量控制检测”及“螺旋CT的质量控制检测”和“数字乳腺投影技术的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和标准”等课程, 并具体指导学员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乳腺摄影和CT的质量控制检测现场演示、指导实际操作、解答疑难问题。学员普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国外的新技术, 对研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质量控制方法, 制定相关法规与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我国疾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4年申请的“ ESR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的实施, 邀请了国外有实际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通过和专家交流, 了解本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方法, 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更多的有关ESR实验方法, 解决了我们实验方法中的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并指导、进行了动物组织和血样的低温和常温测量方面的等多项实验, 提高了实验研究人员对本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通过以上多项实验拓宽了我们的ESR的应用的研究领域, 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和实验室间的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3.2 举办国际研讨会, 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所于2005年10月17日~21日在北京主办了“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国际研讨会”。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日本、韩国、匈牙利、德国、俄罗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1名专家和我国核或放射医学应急救援领域的52名专家共73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促进了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和响应方面的合作交流, 加强了该领域的国际合作, 对于进一步做好我国的核或放射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得到了国际机构等官员的高度评价, 使我所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地提高。
4 国际合作的思考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时代,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必须迎合时代的需要, 融入世界潮流, 利用我所的专业特点及优势, 加强在先进技术和国际区域重大项目的科技合作, 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 加大对国外专家来所工作或科技交流的支持力度,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当代世界的先进科技成果和实验设备条件, 不断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 使我们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今后的国际科技合作, 有以下几点设想:
4.1 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的舞台首先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明确目标, 优化资源, 把国际合作作为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科技领域, 涉及的范围都不局限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公益型研究所, 本身应树立服务本国, 造福人类的信念; 同时, 进行全面国际化建设是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的必备条件, 也是推进我所的科研工作向国际先进靠拢的有力手段, 并且树立一个做大、做强、做好的目标, 并确实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4.2 吸纳资源, 为我服务由于科学工作的日新月异, 引进国外智力, 采取请进来和派出等方式, 把我们所需的智力, 从国、境外引进来为我所用, 学习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帮助解决各行各业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是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途径, 是推动我所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和动力, 是我们必须长期一项战略方针。引进国外智力可以是说借水行舟, 借脑生财,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 具有花钱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事半功倍等显著特点。
4.3 建立人才鼓励机制, 打造国际型人才国际合作不只局限于迎来送往, 通过国际合作, 能打造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 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促进国际交往及信息沟通,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能高质量的完成科研项目的国际型人才。因此, 需建立一套鼓励机制, 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合作, 对于在国际合作中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应以奖励, 搭建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
[1] |
陈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学校科研水平[Z].中国高教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