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在广域的网络环境中, 基本实现知识存储数字化、知识服务电脑化、知识传输网络化、知识管理智能化, 知识体系建设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笔者针对目前所面临的网络环境, 对网络的特性、网络对文献体系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下知识体系的结构和模式予以探索, 用以揭示网络环境对知识体系的巨大规范作用。
1 网络的多样化与复杂性网络是由众多的操作平台立体交叉组合而成的, 网络的多面性就是指网络的多平台性。网络的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网络是多种属性的结合; ②网络是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 ③网络是多种媒体形式的整合。
由于网络融合了众多的现代技术, 所以网络将众多的传播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如信件、电话、照片、传真等音、像、图文交流都可以在网络中得以实现。相对于传统的交流方式而言, 网络作为传媒, 其交流方式更快捷、更直观、更准确、反馈更及时, 大大地完善和弥补了传统交流的不足。网络媒体的普及, 不仅给交流双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且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传统的邮政行为的萎缩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网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对网上资源的利用, 因为它方便易保存。网上资源强烈的吸引着人们, 在放射卫生与防护领域内可利用众多的网上资源, 它冲击着印刷性文献, 但二者仍可兼容并互作补充。
2 网络环境对文献知识体系的影响网络环境对文献知识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知识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
2.1 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网络环境所独有的网络技术使得知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和共享, 把知识工作者多少年、多少代的努力付诸现实。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知识体系建设中, 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兼收并蓄, 馆藏资源与虚拟资源水乳交融, 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相得益彰。没有了时间阻碍, 也没有了空间隔膜, 一切知识借助一网络环境实现了其时间和空间的无条件链接, 最终通过对知识的利用和再生产实现知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完成其主体资格的转移。如辐射安全所图书馆馆藏的外文核心自1972年起收藏, 在2005年底通过英国网站协商实现了在局域网内的“在线期刊阅读”, 这种电子版PDF文件形式深受科研人员欢迎, 仅仅在半个月内点击率132人次, 远远超出印刷版的阅读。
2.2 服务实现多元一体网络环境将传统的外借、阅览等知识服务方式同现代信息导航、网络检索、个性化定制服务等融为一体。既有馆员指导下的知识咨询, 又有网络专家虚拟指导; 既能个人实时借阅, 又能委托代理检索; 既可以提前预约, 又可以事后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打包传送。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一体化知识服务, 集广泛性、即时性、全面性、个性化等众家之长于一身,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知识开发的广度深度和利用效益。
3 知识体系的网络化构建模式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知识体系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知识用户多层次的知识需求。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体系建设在保持和发扬传播优势的基础上, 必须向电子化、虚拟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走大融合、多界面、高层次的知识构建之路。
3.1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体系建设任何一个图书馆, 无论如何发展, 其传统的印刷型信息资源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知识资源, 绝大部分机构都已经实现了其资源类型的转化, 即将其数字化, 建立和完善印刷型书目数据库或重点馆藏全文数据库、事实数据库, 然后借助于网络技术将其挂靠在资源网络上, 实现该部分知识与网络资源的对接。这种转化和对接, 既满足了传统型知识用户对印刷型文献知识的需求, 又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知识。随着出版业有序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大多数的印刷型文献都给用户配送比较完善、标准的文献数据, 使传统知识的数据化转换更规范、更统一, 大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规模和效益。而目前对于小型研究所的专业性图书馆还未达到急需将珍藏本报告书转化为电子版,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1.1 合理配置电子资源电子资源主要有视听型、机读型、光盘型、网络型等知识形式。目前主要有本身两大类:一是以光盘形式发行的普通电子文献, 如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光盘图书等。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就属于这一类资源。另一类是网络型文献, 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的网络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 如利用镜像站点连接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数据、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2005年在局域网内除检索IAEA-INISCD光盘外, 还开通MEDLINE和CNKI网络版检索库, 结束了40多年来手工查阅资料的局面, 初步实现了网络化文献检索。
3.1.2 开发利用虚拟资源网络环境下的知识资源不仅限于现有的馆藏, 更多的是馆外的广域网上的虚拟资源。这部分知识资源成本低、来源广、数量大、语种全、层次多、更新快, 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不可多得的必要补充。我们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整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不仅大大地方便了知识用户, 节约了成本, 而且完善了本馆馆藏资源, 丰富了本馆信息品种。网络虚拟资源有稳定资源和随机资源两类。稳定网络资源就是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某专题、某类别的知识, 而且知识的内容、时间和范围相对稳定, 并能够进行经常性维护, 可信度比较高的网络知识, 如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图书馆、出版发行机构、网络公司、数据公司等提供的网络知识。随机网络资源的知识内容、范围和时间则不够稳定, 随时会发生变化, 且其生产的知识随意性大、可靠性比较差, 如个人网站、试运行的小型公司等发布的信息。两类虚拟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对稳定资源采取的构建策略是根据本馆需要连续、稳定入藏, 而对随机网络信息则应选择性地进行甄别或短期入藏。
本馆针对IAEA UNSCEAR USCDC WHO等国际组织网上资源, 进行下载保存, 建立检索功能在2005年收集了2000 -2005年IAEA网上资源, 为本领域内科研人员提供了快捷的检索途径。
3.2 网络环境对文献知识体系的规范性要求[1]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网络技术与知识体系的加合,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变革, 而是在整合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 实现战略上的优化组合, 使知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借助于现代技术而倍增。简言之, 网络环境下知识多元一体化集成建设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全球知识资源+规范化知识管理。
3.2.1 规范性管理内容之一树立服务意识学术性的服务观[2] :图书馆工作不是单纯的、一般的事务性工作, 它不是离开了图书馆的专业指导和其他知识, 如外语、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辅佐所能完成的。“图书馆服务”这个概念是有层次的、有分量的和有较高学术含量的。许多服务工作如:文献研究、信息检索、情报课题服务、版本校勘、各学科的文献集群分析、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知识导航服务等等都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 并且往往是其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3.2.2 规范性管理内容之二图书馆服务层面的拓展效益[3]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应把服务的范围局限于自我拥有的文献范围内。互联网的介入, 使图书馆占有的文献资源无限的扩大, 并可以将读者所需的信息直接传送到读者家中; 一个无形的图书馆将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 这个无形图书馆的角色是否由有形的图书馆来承担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现有的能力和占有的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的需求, 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就应为社会做些什么。只有这样, 图书馆才会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其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
3.3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要求[4] 3.3.1 数字化建设目标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是服务的基础。但数字资源建设与传统图书馆不同, 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所有的资源。要自己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在现阶段,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是认识问题, 是建设目标的问题。有明确的建馆思路、采访方针、服务对象、发展与建设目标, 不能盲目建设, 浪费资金和时间。通过确定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理论研究、技术试验和实际操作, 不断研究探索一整套数字图书馆的基础理论、业务流程、工作机制、服务模型、管理方法, 以及培养一支良好业务素质的专业队伍, 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3.3.2 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内容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印本文献和非书文献(录音带、录像带), 近几年又收藏了许多原生数字资源, 包括电子图书(E-Book)、电子期刊(数据库)、网上多媒体资源。面对大量的新型电子出版物和网上信息, 大多数图书馆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 主要考虑对馆藏传统文献进行数字化, 而忽视了如何根据本机构经费的实际情况, 协调采购不同载体形式资源。多数图书馆都面临大量的馆藏数字化资源、购买资源、网上获取资源的科学管理问题。
建立完整的数字资源与印本文献协调的馆藏体系; 要制定长远的资源建设目标与规划, 保证资源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要制定本机构资源建设采集方针, 有明确地采集定位;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
在数字资源创建过程中, 对于采集和加工的数字资源, 要有规范的资源统计量化标准, 无论文本的影像文件、PDF文件, 还是视频的片段、镜头、剧目等不同的对象数据, 都要有统计规范, 为准确地进行数字资源的标引、检索、传递、服务、保存提供方便。
3.3.3 数字图书馆建设规范遵循以下原则建设。
3.3.3.1 数字图书馆标准体系科技部重大研究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第一期成果已经于2004年5月公布, 可供参考。我们要研究和跟踪标准, 明确本机构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需要执行的标准。
3.3.3.2 数字资源建设规范根据本馆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确定数字资源建设的总目标、基本原则、采集方针、经费分配比例、馆藏级别、保存策略、元数据加工与揭示规则、对象数据加工与揭示规则、知识产权解决方案、资源管理流程、服务范围等相关方针政策和规范细则, 保证数字资源建设科学规范。
3.3.3.3 数字资源服务与管理规范数字资源的检索与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不同, 就是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数字信息, 而不是面对面的服务。数字资源的服务是在充足数字资源保障下进行的。对数字资源的管理, 必须强调元数据与对象数据的分别存放与管理, 强调数据备份和灾害备份。数字资源保存是数字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海量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以及数字资源的剔除、清点、检查、安全管理等都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另外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评估、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重要方面。
总之, 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资源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方面,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此愿与大家研究探讨, 为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做出贡献。
[1] |
孙冉. 论网络环境对知识体系的规范性[J]. 图书馆, 2005(5): 34-35. |
[2] |
王关锁, 朱学荣. 论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J]. 图书馆管理与实践, 2005(5): 22-23. |
[3] |
王永华. 论图书馆服务层面的拓展[J]. 图书馆管理与研究, 2005(5): 74-75. |
[4] |
富平.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资源建设[J]. 图书馆建设, 2005(5): 22-24. DOI:10.3969/j.issn.1004-325X.2005.05.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