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6, Vol. 15 Issue (1): 73-7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49

引用本文 

赵尧贤, 吴寿明, 罗进, 郦依华, 胡玉芬. 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用房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73-7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4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08-04
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用房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赵尧贤 , 吴寿明 , 罗进 , 郦依华 , 胡玉芬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9
摘要目的 通过对某单位工业X射线探伤工程项目的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探讨工业X射线探伤项目的评价模式。方法 收集该工程项目的基础资料, 按照相应的标准及评价规范的要求, 通过理论估算及现场调查、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工业X射线探伤机房的设计、布置基本合理; 放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 同时投入使用, 符合放射防护的要求。结论 放射机房的屏蔽防护性能经检测结果表明符合设计的要求和国家标准, 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是可行的。
关键词探伤    放射防护    外照射    控制效果评价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 对工矿企业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已逐步展开, 为进一步探讨职业危害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 特别是放射工程项目的放射防护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现通过对某单位的工业X射线探伤工程项目的控制效果评价工作, 以探讨工业X射线探伤项目的评价模式。

1 项目概况

某阀门有限公司是生产高中压阀门和减温减压装置的专业生产厂家, 企业具有BR1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 安全阀门生产许可证, 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证等; 新建的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用房用于压力容器金属无损检测, 对压力容器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本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用房, 是压力容器制造的一个配套项目, 该项目由X射线探伤曝光室、操作室、暗室、办公室等组成, 总建筑面积约120 m2

该公司配有探伤作业人员5名, 其中Ⅱ级一名, Ⅰ级4名, 均持有省级劳动部门颁发的压力容器探伤作业上岗证。

2 编制依据及评价目标 2.1 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117-2002)、《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T150-2002)。

2.2 评价目标

评价要求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限值为连续五年内平均每年20 mSv, 年有效剂量约束值为5 mSv; 探伤机房周围公众成员的个人年有效剂量限值为1 mSv; 探伤室屏蔽设计已充分考虑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和范围、装置的工作负荷及室外情况, 确保室外人员的放射防护工作达到目标约束值。

2.3 评价方法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及现场检测结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进行整理分析; 在评价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参数作如下约定: ①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工作时间按常规每年取50周, 每周工作5 d, 每天工作8 h; ②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的居留因子取1; ③曝光室周围公众停留的居留因子取1~1/16; ④放射装置每天实际曝光时间取2 h, 输出X射线最高能量为250 kV。

3 评价结果 3.1 场址环境及公众影响

新建的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用房在厂区的南北边, 在金工车间的南侧, 双试车间的北侧, 并紧邻双试车间, 有铁轨与双试车间直接相连接, 可将需探伤的压力容器放在平板车上直接运到探伤曝光机房内进行探伤作业。机房四周均为公司车间, 相距约10~15 m, 工厂周围50 m范围内无密集居民区及公共设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为0.15 ~ 0.17 μGy·h-1范围, 属正常水平。

3.2 “三废”的产生与排放

该X射线探伤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X射线的外照射, 此外照射可用屏蔽物加以屏蔽, 由于X射线能量较低, 在摄片过程中不会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 故不用考虑放射性“三废”的处理; 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 可利用局部机械通风进行换气排放。

3.3 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本探伤室使用的是XY-2515定向X射线探伤机, 最高工作电压为250 kV, 最大工作电流为15 mA, X射线探伤机的周工作负荷9 000 mA·min· week-1; 控制剂量限值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控制目标约束值5 mSv/a, 周围公众年剂量控制限值1 mSv/a来考虑; 机房控制室与曝光室利用“Z”型迷道相通, 墙体均采用标准混凝土(ρ=2.35 g/cm3), 门体采用钢架结构敷衬铅板(ρ=11.34 g/cm3); 探伤室长×宽×高为11.5 m×7.9 m×6.3 m。屏蔽层厚度的计算:主屏蔽墙体厚度计算利用δ≤H·R2/(W·U·q)公式计算屏蔽材料的透射系数δ, 再利用相应的图表查出屏蔽材料的厚度值; 其它副防护墙可利用NTVT =lg(WL·u·q/d2·P)及δH·R2/(W·U·q) · fs-1公式计算得到相应的厚度值。计算所得的厚度值均小于实际施工的厚度值, 符合设计的要求; 曝光室内设置了机械排气风机, 风道采用L型迷道形式, 这样可改善曝光室内空气的质量。探伤室屏蔽防护参数见表 1

表 1 250 kV探伤室辐射屏蔽防护估算厚度值与实际厚度
3.4 放射防护监测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该工业X射线探伤机工作用房正常运行后, 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了放射防护监测, 分别对机房控制室、防护门外及四周环境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该机房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各监测点的剂量均在评价目标值内; 同时放射工作人员将按规定开展个人剂量监测, 监测频率为90 d测定一次, 检测结果记录收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 作为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剂量的依据。

3.5 剂量估算

按本文约定, 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工作时间按常规每年取50周, 每周工作5 d, 每天工作8 h; 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的居留因子取1, 曝光室周围公众停留的居留因子取1~1/16, 根据监测结果估算曝光室墙外、大门外、操作室等处各点相应人员年接受的剂量在0.05~0.46 mSv, 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也符合本报告的评价目标值。

3.6 辐射安全措施

该探伤室的设置已充分考虑周围的放射安全, 曝光室与操作室分开, 探伤室防护门设置了门—机联锁装置, 只有当探伤曝光室的防护门完全关闭后, X射线探伤机才能进行透照检查; 在透照检查过程中, 防护门被有意或无意打开, X射线机将立即停止照射, 以防止人员误入曝光室接受不必要照射。探伤室防护门处设置了探伤作业信号指示器, 当防护门关闭, X射线透照检查, 红色照射信号灯点亮, 告戒无关人员勿靠近曝光室附近。定期对X射线探伤机运行状况进行检查, 对X射线探伤机射线泄漏进行检测, 对曝光室防护门的门—机联锁装置、工作信号灯等使用状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修复、纠正, 以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 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备查。

3.7 放射防护管理

为了保证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保障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单位建立了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 加强对工业X射线探伤的放射防护管理, 管理组织有单位分管领导、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以及探伤室有关专业人员组成, 指定专人负责探伤室经常性的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规定, 以及多年来探伤工作实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包括: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放射防护管理组织工作制度、X射线探伤安全操作规程; 放射事故应急报告、处理制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等, 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X射线探伤安全作业会起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收集的资料、理论估算、现场调查、现场检测结果等方面的情况, 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X探伤机房的设计、布置基本合理; 放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 同时投入使用, 符合放射防护的要求; 放射机房的屏蔽防护性能经检测结果表明符合设计的要求和国家标准, 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是可行的。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由于射线装置产生的X射线外照射的年剂量贡献均小于0.5 mSv, 大大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相应年剂量限值20 mSv和1 mSv, 也达到该探伤曝光室设计时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年剂量分别控制在5 mSv和1 mSv目标; 放射工作场所设置有放射性标志和有效的工作指示红灯及门—机联锁装置; 制订了相应的放射防护工作规章制度, 保证放射工作的正常进行, 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

4.2 建议

放射防护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 公司领导要充分的重视, 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放射防护法规, 加强对放射工作的管理, 特别对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要注意维修和保养, 定期检查门—机联锁装置的有效性, 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必须认真佩戴, 做好定期体检工作, 并建立档案; 放射工作场所应按规定做好定期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