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6, Vol. 15 Issue (1): 126-12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89

引用本文 

张雷. 湘江长沙段河泥放射性水平[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126-12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8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03-21
湘江长沙段河泥放射性水平
张雷     
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 湖南 长沙 410007

湘江是湖南省第一大河流, 湘江流域有我国重要的铀矿山和铀水冶厂, 同时还有许多伴生放射性矿物的有色金属矿冶企业, 这些矿山和冶炼厂的废水排入湘江, 给湘江的各河段造成污染, 仅在上世纪60、70年代, 核工业企业每年排入湘江及其水系的铀就有16 t, 镭12.95 ×1010Bq(3.5 Ci)[1]。同时, 这些厂矿储存了大量的含放射性的尾砂等固体废弃物, 其保存一旦出现意外, 可能对湘江造成严重危害。湖南省现已决定在位于长沙伍家岭大桥下游12 km的香炉洲建设长沙航电枢纽, 届时将建起拦河坝。为了了解目前的湘江长沙段河泥的放射性水平, 同时以便和建坝后进行动态研究, 我们适时对湘江长沙段河泥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

1 调查方法 1.1 采样

我们选择在枯水季节2004年2月19日至3月7日, 对从猴子石大桥至伍家岭大桥的湘江两岸和橘子洲的25 m至26 m水位的河滩上的河泥进行五点法采样, 共计13个采样点。采样点尽量远离污水出口和居民集中区域。

1.2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河泥在105℃烘干, 粉碎, 80目过筛。

1.3 检测仪器和方法

采用ORTEC GEM50高纯锗探测器伽玛谱检测系统检测样品的238U、226Ra、232Th、137Cs、40K活度浓度, 用FJ-2603G弱放射性检测装置检测样品的总α总β活度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湘江长沙段河泥的放射性水平(表 1)
表 1 湘江长沙段河泥与1980年湘江干流底泥的放射性比较
2.2 讨论

从以上结果比较, 湘江长沙段河泥中238U、226Ra、232Th、40K、总α活度浓度接近1980年的整个湘江干流的河泥调查结果, 但数据波动范围大, 原因可能与采样方法有关。只有137Cs明显低于上述结果, 说明238U、226Ra、232Th、40K在湘江中的沉积变化不大; 137Cs由于各核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都停止了大气层核试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变和转移, 有了显著降低。湘江水流速较快, 泥砂量低, 河床一般不淤积, 因此污染物迁移速度快。建坝后水流将会变得平缓, 该江段则可能成为污染物累积的场所。所以, 对湘江长沙段河泥的放射性水平进行动态研究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劳卫所四室.湘江天然放射性水平的动态研究[Z].内部文献.
[2]
李振平.长江水系放射性水平调查及评价[M].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8年.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