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广州市某单位发生一起利用192Ir反复外照射蓄意伤害他人事件, 使1人导致亚急性放射病, 其他52人受到不同程度辐射损伤, 成为我国首例利用放射源这一高科技手段犯罪的刑事案件, 为吸取教训, 加强管理, 防止类似事故案件发生, 现就事故的原因和教训分析如下。
1 事件经过受害人刘某, 男, 49岁, 为广州某医院激光整形中心(合资)主任, 博士生导师; 犯罪嫌疑人古某为该合资整形美容中心投资商(曾有医学放射专业学习背景), 该科室的房屋装修及设备均由古某投资数百万元兴建。由于经济利益原因, 投资商古某蓄意伤害科主任刘某的身体, 违法私刻公章、伪造证件以某地质勘探队名义向东北某单位购得192Ir放射源, 利用“五一”长假整形美容中心重新装修机会将192Ir放射源安装在刘某办公室天花板上层, 并通过遥控操作出入铅盒实施定时定人照射, 使其受到近70 d反复迁延性照射, 周围人群约52人亦受到不同程度照射。
2 事件处理经过及结果事件发生后, 事发单位立即报案, 当地公安部门经刑事侦察确认这是一起建国以来, 首次利用放射源高科技手段蓄意犯罪的重大刑事案件, 所有犯罪事实确凿, 经当地法院及高院审理, 古××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及蓄意伤害他人罪被判死缓, 得到应有的惩罚, 民事赔偿案正在审理中。事发后我们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专家到现场鉴定确定放射源为192Ir, 当时测源强为1.465 TBq(39.6 Ci), 推测出厂源强为3.515 TBq(95 Ci), 经现场物理模拟实验, 受害者坐位时造血干细胞计权剂量率为39.6 mGy/h, 在沙发平卧时是14.26 mGy/h, 按照病人回顾的工作情况, 5月10日到7月19日在坐位工作共360.65 h, 卧位休息共98 h。经过计算最大累积受照剂量率:坐位22 Gy, 卧位2 Gy。染色体畸变分析生物剂量相当于全身一次性照射0.63 Gy(0.54~ 0.72 Gy), 微核分析相当于一次性全身照射0.6 Gy(0.45~ 0.77 Gy), 临床剂量评估全身受照累积剂量在1.5 Gy以上。造血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微循环、精子数量及活力等多系统检查异常[1], 其他在周围工作或滞留的相关人员约52人在受照后分别出现头昏、乏力、心悸、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嗜睡、失眠多梦、月经异常等症状, 对其中45人分析8 500个外周血淋巴细胞其染色体畸变率为(0.53±0.05)%[2], 经多名国内著名临床放射病专家和生物物理学专家鉴定讨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受害人刘某可确定为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其他52人为则为迁延性小剂量外照射。以上受害人员目前均在我院随访观察。
3 事件分析与讨论这起犯罪分子利用放射源蓄意伤害他人事件, 放射源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暴露达2月之久, 接触人员达72人之多, 致使1人为亚急性放射病, 丧失工作能力, 其他52人受到迁延性照射, 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从此次事件应吸取以下经验和教训。
(1) 加强放射源生产、销售单位的管理, 严格购买使用审批制度。此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生产、销售含源设备的单位, 严重违反放射防护法规, 未能认真核实和辨认购货单位资格证和相关批件, 导致放射源被骗购, 给犯罪分子造成可成之机。
(2) 加强放射工作单位法人代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对含有放射设备的医疗合作单位, 应将放射源等同于毒麻药品、压力容器等列为高危物品专项管理, 定期检测和考核, 将防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以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3) 依靠法律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罚, 美国9.11事件开创了恐怖分子利用非常规武器危害公共安全的先例, 此次利用放射源蓄意伤害他人事件同爆炸、纵火一样是破坏公共安全的重大刑事犯罪, 事故导致1人为亚急性放射病, 丧失工作能力, 其他52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损伤。此次事件的直接受照者受到192 Ir放射源迁延性照射70天, 就受照个体而言, 受照次数和每次受照时间均无法准确界定, 迁延性照射因其染色体损伤处于不断丢失修复, 又不断出现新的畸变状态, 给剂量的估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理论上其生物剂量比实际物理剂量肯定要低, 但远后损害, 分次照射远比1次性照射要大, 目前生物剂量检查技术上只解决了一次性照射(6 Gy以内)的剂量估算, 国际上尚没有解决迁延性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问题, 同时亚急性放射病远后效应的潜在危险要比其他类型放射病严重, 尤其是今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或恶性肿瘤等可能性比较大, 这给法院的审判带来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这种新的犯罪形式, 对法医的伤情鉴定和法院的量刑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加强对受害人员的医学观察和心理辅导, 由于此次放射源外泄时间为期较长, 受照人员较多, 早期辐射源强度不确定, 在事件地点周围人群中产生了恐慌心理, 谈“源”色变, 其影响远大于辐射效应本身。事发单位及时成立事件处理小组, 对可能受到辐射损伤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检测及医学观察; 邀请国内著名放射医学专家到现场测定源强, 并组织放射病医学专题讲座, 消除恐“源”心理。另一方面, 对真正受到辐射损伤的受害人员留医观察, 建立了详细的医学档案并长期随访观察; 对损害较大的1名亚急性放射病患者送北京放射医院研究所进一步诊治并长期密切随访; 对另1名中期妊娠孕妇进行脐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监测及保胎观察并足月顺产1健康活胎。
[1] |
蒋祖军, 肖扬, 李颂文, 等. 192Ir辐射事故致亚急性放射病1例报告[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4): 29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45 |
[2] |
肖扬, 李颂文, 蒋祖军, 等. 迁延性小剂量受照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10): 1139-11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04.1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