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5, Vol. 14 Issue (3): 237-23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5.03.065

引用本文 

李艳, 郭恒, 吴梅, 刘天华, 张俊霞.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移植肾血流的价值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3): 237-23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5.03.06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05-3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移植肾血流的价值研究
李艳 , 郭恒 , 吴梅 , 刘天华 , 张俊霞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33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移植肾患者, 均为我院2002年~ 2004年收治患者。男性40例, 女性28例。年龄20~68岁, 平均37岁。其中32例行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断端吻合术; 36例行供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排异症状; 无出血、肾积水及尿外渗等并发症; 各项临床指标及生化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q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暴露右下腹部及右髂窝移植肾部位, 首先二维超声显示移植肾形态轮廓, 测量移植肾大小, 注意观察肾实质回声强弱、厚度, 肾窦有无积水分离, 肾周围有无积液等情况。然后CDFI显示移植肾内血管树结构, 观察主肾动脉及肾内各级动脉血流色彩分布状态, 测量主肾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及RI, 在肾内上、中、下部分别测量段动脉及叶间动脉峰值流速及RI, 选取测值最高者作为评价标准值。测量时注意取样容积内声束方向与血流方向夹角小于60度。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 32例为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吻合方式1), 36例为供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吻合方式2)。CDFI均直观清晰显示肾内血流分布及灌注状态。所测移植肾内各级动脉(主肾动脉、段动脉、大叶间动脉)血流参数值详见表 1。两组患者所测主肾动脉、段动脉、大叶间动脉内径参数值(PSV、EDV、RI), 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表 1 移植肾内各级动脉血流参数值(cm/s)
3 讨论

(1) 移植肾能否存活, 取决于其血流供应, CDFI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移植肾形态结构以及肾周围有无积液或出血情况, 更主要的是能够检测其内、外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直观显示肾脏各级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状态, 同时应用多普勒频谱可检查血管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指标, 为评价移植肾功能状态提供客观指标。通过对本组患者的观察显示CDFI在检测移植肾内血流状态方面是其他检查方法不能以替代的。同时术前应用CDFI对患者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进行观察, 了解管腔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 为术者提供吻合血管的准确信息, 以便于术者了解所选血管情况。有助于选择移植肾吻合的手术方式。

(2) 肾移植术中血管重建方法, 传统的肾移植采用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术。但部分病人髂内动脉位置较深, 术中分离耗时较多, 容易出血, 导致动脉痉挛, 造成肾功能延迟恢复。且临床医师在实践中观察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脂代谢紊乱, 常伴发髂内动脉粥样硬化, 甚至管腔狭窄等, 造成肾供血不良, 肾功能恢复期延长。本组后期病例多选用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术后应用对移植肾供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并与以往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患者血供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术后供肾各级动脉血流参数指标无明显差异性。在对供肾术后血供的实际检测中, 供肾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的患者, 肾内血流灌注良好。这可能与髂外动脉为髂总动脉主干延续, 分支较少, 术中出血少, 以及髂外动脉管壁薄, 管径大, 血流量大, 更有利于移植肾的供血有关。从临床手术角度, 行供肾动脉与髂外动脉吻合, 进行吻合手术, 由于髂外动脉位置表浅, 易于暴露, 操作相对简单, 缩短手术时间, 且术中出血少, 有助于术后肾功能的恢复, 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