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发展, 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日益增多, 为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为制订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济南市1 320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调查分析,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济南市从事放射工作的1 320人进行调查。其中, 从事X射线诊断的572人, 介入治疗的108人, 核医学的127人, 同位素的320人, 工业探伤的193人; 男性960人; 女性360人; 年龄18~60岁; 放射工龄1~43 a, 平均13.9 a。对其中158人和128名非放射性工作人员检测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对照组年龄18~60岁, 平均工龄13.5 a。
1.2 内容与方法询问一般项目, 包括家族史、职业史、临床自觉症状等。由专科医师按常规方法进行内科、皮肤科检查; 用全自动血球计数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 油镜下观察100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淋巴细胞, 计数畸变细胞数; 淋巴细胞微核分析计数1 000个胞浆完整转化的淋巴细胞中的微核细胞数。
1.3 评价标准按照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内科检查检查1 320名放射工作人员, 302人有头痛、头晕、易倦、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等神经衰弱征候群表现, 发生率为22.9%。其中, 介入放射人员发生率为36.1% (39/108), 核医学放射人员为29.9%(38/127), X射线诊断人员为25.3%(145/572), 同位素工作人员为17.2%(55/320), 工业探伤工作人员为13.2%(25/193)。
2.2 皮肤科检查1 320人中查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12例(Ⅰ度损伤8例, Ⅱ度损伤4例), 占0.9%, 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指纹变浅、甲纵脊、皮肤结节等神经衰弱征候群。12例均为放射工龄25 a以上、从事近台操作的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
2.3 外周血象检查检测1 320人, 白细胞总数为(5.51 ± 1.29)×109/L, 血红蛋白含量为(132 ±15)g/L, 血小板计数为(213±53)×109/L。检测异常(白细胞<4.0 ×109/L, 血红蛋白110 g/L, 血小板<90×109/L), 合计148人, 占11.2%。其中, 介入诊疗工作人员异常血象检出率明显高于核医学组, X射线诊断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 P<0.05;χ2=16.32, P<0.01)。见表 1。
异常血象检出率, 放射工龄<5 a的为19.3%(26/135)5~ 9 a的为5.9%(23/390), 10~19 a的为8.4%(36/427), 20~29 a的为15.9%(43/270), 30 a以上的为20.4%(20/98)。
2.4 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放射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2.76, P<0.01;u=2.31, P<0.05)。见表 2。
本次调查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神经衰弱征侯群发生率为22.9%,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0.9%, 异常血象检出率为11.2%,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异常率和微核异常率分虽为14.6%和10.1%,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3]。<5 a和30 a以上放射工龄的工作人员异常血象检出率较高;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异常血象检出率最高(25.9%), 这与有关报道基本相同, 这可能与介入工作人员在X射线导视下进行床边操作, 接触射线时间长、不易防护有关。工业探伤人员各项体检指标较好, 这是因为探伤均为隔室操作, 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基本接近本底, 故健康状况良好。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 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异常率和微核异常率明显高于非放射工作人员。由于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与照射剂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提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已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影响。
根据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分析, 结合对济南市不同类型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情况的了解, 尽管近年来防护条件有很大改善, 但由于放射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防护难易不同, 有的单位领导与工作人员对射线危害认识不足, 致使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仍存在一定的电离辐射效应。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加强管理, 进一步降低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受照剂量, 以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合理的应用。
[1] |
细胞效应专题组. 我国X线工作者的外周血细胞效应[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36. |
[2] |
于夕荣, 何顺升, 杨珂, 等. 山东省直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2): 104-105. |
[3] |
陈玉, 林智, 王川健, 等. 海南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4): 230-231.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1.04.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