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石化公司胜利油田防疫站;
3.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长期接受X、γ中子等射线照射, 可引起细胞遗传学的变化。染色体畸变率(CA)、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MC)是反应细胞遗传学变化最敏感的指标。CA作为生物剂量计, 已被广泛应用, 效果令人满意, CA分析已作为国家评价辐射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MC作为估算受照剂量的辅助指标也早已广泛应用。笔者对石油化工企业接触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细胞率进行了调查分析, 其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射线组为油田测井、炼油化工及设备探伤放射工作人员283人, 年龄20~52岁, 平均32.5岁, 放射工龄1~32 a, 平均13.5 a。其中从事油田测井放射人员(放射源主要为镅—铍中子源、137Cs γ源) 168人; 从事炼油化工放射人员(放射源主要为料位计、液位计、密度计与核子秤等γ源) 43人; X射线设备探伤人员72人, 均为男性。对照组为无射线和毒物接触史、无传染性疾病、身体健康的企业工作人员124人, 均为男性, 年龄20~ 52岁, 平均34.2岁。
1.2 方法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在37 ℃条件下培养52~ 56 h, 常规制片, Gimesa染色, 按WHO规定的技术标准观察, 记录畸变类型[1]。每例观察分析2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 计数畸变细胞数, 以百分率表示。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 培养72 h, 常规制片。每例观察2 000个胞浆、胞核完整已转化的淋巴细胞, 记录带微核的细胞数, 以千分率表示。染色体畸变率1%、微核率3‰以上者为阳性。观察的阳性指标均为2人以上复核后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射线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表 1)由表 1显示, 射线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28 %, 微核细胞率为3.23 ‰, 明显高于对照组(0.145%, 0.165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是单体断裂、无着丝粒断片, 其次是内复制, 个别有多倍体及单体互换。
2.2 不同接触射线工龄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析结果比较(表 2)由表 2可见, 不同接触射线工龄组染色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工龄20 a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比5 a以下高2.52倍, 淋巴细胞微核率高1.41倍, 并随工龄增加而明显增高。
2.3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细胞率结果分析(表 3)由表 3可见,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高低依次为油田测井放射人员、(放射源主要为镅———铍中子源、137Cs γ源)、X射线设备探伤人员和炼油化工放射人员(放射源主要为料位计、液位计、密度计与核子秤等γ源),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染色体畸变类型一般认为以一次击中产物的断片多见, 以断片和双着丝点作为评价低剂量水平照射损伤比较妥当[2]。微核分布以一个细胞中含两个以上微核为主, 并有核碎解出现[3]。说明辐射能直接或间接促使生物大分子发生电离和分解, 化学键断裂或交联, 导致DNA损伤, 染色体畸变增加, 又可诱发微核增加。大量研究证实, 染色体畸变是反应电离辐射损伤的良好指标之一, 不仅能察觉电离辐射损伤和评价损伤程度, 而且已被国际上公认为一种可靠的、灵敏的生物剂量计。微核, 被誉为染色体损伤的快速测定方法, 目前在辐射损伤及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4~6]。本研究证明, 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是明显的, 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 0.01), 且不同放射工龄组、不同放射应用专业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有随工龄增加而明显增高的趋势, 说明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损伤。建议企业有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辐射安全健康管理, 改善防护条件, 定期健康检查, 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
[1] |
Bucton KE.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human chromosome aberration[R].WHO 1973.
|
[2] |
孙秀兰, 刘伟, 杨如景. 放射医学与防护[M].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1: 99-111.
|
[3] |
黄权光, 史纪兰, 商希梅, 等. 医用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辐射防护, 1984(5): 377. |
[4] |
商希梅, 乔建维, 侯殿俊, 等. 150例60Co γ射线工作者辐射效应分析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3): 182-18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3.028 |
[5] |
郑巧玲, 梁丽燕, 李伟均, 等. 广东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6, 5(4): 238-241. |
[6] |
于永红, 高忠贤, 张方清. 电离辐射对职业照射生物效应影响的调查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3): 185-18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3.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