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医学放射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放射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为了解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我们于2003年底对440名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及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玉林市医疗机构接触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440名为调查对象, 主要是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介入放射、核医学等职业人员。
1.2 个人接触剂量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采用热释光剂量法每季度测量一次, 计算全年剂量。
1.3 检查项目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项目包括:内科、皮肤科、眼科、心电图检查、B超(肝、双肾)、外周血象(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1.4 统计全部资料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放射工作人员440人, 男370人占84%, 女70人占16 %, 年龄范围19 ~ 63岁, 平均(34.55 ±8.46)岁, 放射工龄最小1个月, 最大45 a, 平均(9.70 ±7.95) a。调查对象受照剂量在0.2 ~ 15.5 mSv/ a, 平均1.32±2.76 mSv/ a, 均属低剂量暴露。
2.2 眼科检查结果眼科检查结果异常率为3.39 %, 其中晶状体混浊异常率为0.96 %, 眼底异常率为1.20%, 玻璃体异常率为0.24%。从表 1可见, 眼睛异常率(包括晶状体混浊、眼底异常、玻璃体异常)和晶状体异常率有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不同工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主要检查手部皮肤、指甲, 其异常主要有甲线纹、手部皮肤粗糙、点状甲, 异常率4.76 %。从表 2可知, 不同工龄组皮肤异常率随暴露工龄增加而增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从表 3看出,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异常率为4.09 %、22.04%和2.73 %, 三个指标的异常率有随工龄增加先升后降的趋势, 3个指标的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从外周血计数结果可见, 不同组间的白细胞、血红蛋白量、血小板的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 不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从表 4可见, 染色体的总畸变率和异常率随着暴露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至15 a工龄后则有下降趋势, 但不同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染色体畸变类型以断片为主, 占总畸变的86.81 %, 其次为双着丝和易位, 分别占总畸变的7.69%和5.49%。
从表 5结果看, 不同工龄组心电图、B超(肝、双肾)异常随暴露工龄增加而增高, 不同暴露工龄组间心电图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而B超(肝、双肾)异常在不同工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效应包括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皮肤、眼睛等方面。电离辐射造成眼睛晶状体损伤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2, 3]。人体各种组织对于辐射线的耐受力各有不同, 眼部以晶状体囊下的上皮细胞对辐射线极为敏感。当电离辐射作用于眼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受到损伤而发生变性, 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致晶状体混浊[4]。因此, 晶状体的改变是观察身体接受职业辐射造成损伤的主要指征之一。但晶状体对电离辐射的效应, 其潜伏期的时间长短差别很大, 与辐射剂量的大小和频率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418名放射工作人员眼科检查, 眼睛异常率和晶体混浊在>15 a与≤15 a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工龄增加而升高。晶体混浊全部出现于>15 a工龄组, 这可能与近期透视量明显减少及设备更新换代有关。眼晶体混浊受年龄、遗传、代谢、营养、毒物等多因素的影响, 低强度电离辐射与晶体混浊是否有关联, 以及危害程度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次调查发现, 皮肤异常主要有皮肤粗糙、甲线纹、点状甲, 异常率4.76%, 随着工龄增加其异常率遂渐升高, 工龄>15 a组与5~ 15 a及 < 5 a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早期透视量大、暴露时间长有关。有关研究表明,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工作人员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 造血系统的变化是长期小剂量受照人群损伤较常见的客观表现之一。本次调查显示, 不同暴露工龄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项指标的异常率较高, 特别是血红蛋白异常率, 但不同暴露工龄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提示外周血像与暴露时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生物效应, 是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的动态变化过程, 电离辐射在低剂量接触时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研究证实, 染色体畸变与辐射剂量关系密切且十分敏感, 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长期低剂量辐射群体评价更为客观[5]。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工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异常率随工龄增加而逐渐上升, 至15 a工龄后则呈下降趋势, 各工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染色体畸变与工龄无相关性, 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6, 7], 染色体畸变率的平均值为0.29 ±0.61, 比1997年和2000年明显降低[8],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 一方面可能是在长期低剂量辐射下机体存在适应、防卫及修复能力, 机体可能有“适应性效应”的存在[9], 另一方面可能与放射防护的意识、水平提高有关。本次调查发现, 放射工作人员的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T波异常、早搏等, 异常率为13.44%。不同工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不大, 与文献[4]报道相近。而B超(肝、双肾)异常主要有肾结石、脂肪肝, 异常率9.90 %, 不同工龄组间差异虽有显著性, 但与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无关。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眼晶状体混浊和皮肤异常可能与暴露工龄长短有关, 外周血像、染色体畸变率和心电图异常与暴露工龄无关,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必须进一步提高防护意识, 改善放射防护工作条件, 减少电离辐射接触剂量, 才能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1] |
毛玉蟾, 邱雪英. 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较高群体剖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3): 172-173. |
[2] |
任先云, 赵智刚, 周滨鹏, 等. 呼和浩特市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3): 216-21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3.033 |
[3] |
杨爱初, 刘移民, 杜柳涛, 等.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 2003, 30(4): 22-24.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3.04.008 |
[4] |
朱秀安.放射性白内障[A].芦春林主编.核医学基础与放射防护[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188-190.
|
[5] |
毛玉蟾, 邱雪英. 浅评长期低剂量医用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特点[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4): 243-244. |
[6] |
罗伟立. 甘肃省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2): 10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1.02.030 |
[7] |
广西辐射效应协作组. 慢性小剂量辐射工作者损害效应的分析探讨[J]. 广西医学, 1985, 7(4): 198-201. |
[8] |
陈正其, 刘定理. 医疗放射工作者的健康观察[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38-3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26 |
[9] |
毛玉蟾, 邱雪英. 长期低剂量X射线职业受照与染色体畸变[J]. 广西医学, 1993, 15(5): 481-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