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室内氡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国家先后颁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1~5], 对各类场所提出了氡浓度的控制要求。由于室内氡随楼层、温湿度、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变化特性, 氡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除了对仪器强制检定外, 不同仪器之间进行比对也是质控的一部分。2002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NR667型测氡仪在衡阳参加了15台测氡仪测量比对, 2003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江苏省环保部门的两台RAD-7型测氡仪进行了一次比对测量。
1 测量仪器及方法DURRIDGE RAD-7A型连续氡测量仪使用半导体材料的α探测器, 仪器内部样品腔为0.7 L的半球, 半球中心为固态的、平面α探测器。正常工作时样品腔内电场为2 000~2 500 V。在腔内氡-222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进入探测器, 产生强度与α粒子能量相称的电信号, 仪器按照信号强度放大、过滤和分选信号, 在Sniff模式中仪器仅使用钋-218信号来快速响应确定氡-222浓度, 在Normal模式中使用钋-218和钋-214来确定氡-222浓度。
2 比对测量结果比对日期为2003年6月4日, 比对地点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号办公楼208室, 房间约为16 m2, 测量期间闭合门窗, 模拟环境水平现场氡浓度的测量, 尽量减少人员进出。测量时间从上午9 : 30分开始, 至第二天上午9 : 30结束, 每隔2 h记录一次。仪器型号相同(仪器编号分别为0804和0872), 出厂前进行过校正。选用相同的检测协议, 两台仪器取样位置相近, 干燥剂、滤纸检查结束后同时开机。测量时的气温: 28~30 ℃, 气压: 995 Pa, 相对湿度: 84 %~85 %。比对检测结果见表 1。
虽然实验室控制了人员进出, 但仍然不能避免绝对无人进出, 从比对结果可以看到, 数据存在一定波动, 白天数据相对小于夜晚数据。在晚上无人时, 测氡仪分别在3 : 15和5 : 15测出最大值20.2 Bq·m-3和20.0 Bq·m-3。
由于测量地点的绝对氡浓度值无法得到, 只能使用平均值做为参考水平。根据两台测氡仪的检测结果, 24 h内平均值均为15.0 Bq·m-3。编号0804测氡仪数据范围为9.8~20.2 Bq· m-3, 标准偏差为3.5;编号0872测氡仪数据范围为10.0~20.0 Bq·m-3, 标准偏差为3.2。两台测氡仪的24 h比对平均值非常接近, 相对偏差为5.6 ×10-4, 远低于EPA 402-R-92-004标准中“对于室内氡浓度测量, 相对偏差(RPD)控制水平小于25 %”的规定。
3 讨论(1) 虽然24 h的比对测量结果很接近, 但对2 h的数据分析, 数据依然波动较大。同时段的测量数据比较, RPD在5 %以内的有7组, 5 %至20 %之间的有3组, 20 %以上的有2组(19: 15和23: 15数据)。且各测量数据与2台测氡仪24 h平均值15.0 Bq·m-3比较, 有10个数据的RPD在20%以上, 占所有测量数据的42 %。说明在室内氡测量过程中, 2 h瞬时测量不确定度依然较大。
(2) 由于氡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影响测量的因素很多, 对测量人员要求较高。对于RAD7型测氡仪测氡仪, 除了选择相应的测量协议外,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干燥剂、滤纸、抽气时电流、电压的变化, 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 强制检定是开展室内氡测量质量保证必不可少的工作, 周期为1 a。在1 a的检测过程中, 测氡仪的状态能否满足要求, 除了平时的维护保养外, 开展相同或不同的仪器测量比对是非常实际的, 可以及时发现测量过程中问题, 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4) 在社会上开展室内氡测量活动中, 存在一种倾向, 即仪器通电后测量20 min甚至5 min后报出测量数据。这种测量是错误的。新颁布的国家标准中氡浓度单位均为年平均浓度, 而一个瞬时测量数据是不能代表年平均浓度的。2 h的测量数据都不能代表 24 h的结果, 更何况20 min的数据。在评价氡浓度时必须慎重, 不能牺牲测量时间, 美国EPA推荐的筛选测量(快速测量)要求是最少48 h[6]。
[1]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2] |
GB/T16146-1995, 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S].
|
[3] |
GBZ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S].
|
[4] |
GBZ124-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
[5] |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
|
[6] |
EPA 402-R-92-004, Indoor Radon and Radon Decay Product Measurement Device Protocols[Z]. 199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