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莱芜市卫生防疫站
为了了解莱芜市放射医学工作者健康状况, 加强放射医学工作者的防护管理, 以便为制订科学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002年对莱芜市280名放射医学工作者进行了健康检查, 同时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莱芜市2002年在职的放射医学工作者280名, 其中男性202名, 女性78名; 年龄18 ~ 55岁; 放射工龄1 ~ 37 a, 平均11.9 a。另外, 选择280名不接触射线的医学工作者作对照, 对照组年龄18 ~ 55岁, 平均工龄11.3 a。
1.2 方法按卫生部X射线从业人员体检表调查, 由专业医师做内科、皮肤科及眼科常规检查, 用全自动血球计数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 染色体检查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1640培养法, 油镜下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淋巴细胞, 发现异常染色体经另一人鉴定后方可计数。结果依据GB16387-1996《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内科检查280名放射医学工作者中, 74人有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头痛、头晕、心悸、疲倦、脱发等神经衰弱症表现, 总发生率为26.43 %; 对照组有神经衰弱症表现者11人, 总发生率3.93 %。两组发病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皮肤科检查280名放射医学工作者中, 查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3例, 发生率为1.07 %,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易脱屑、干燥、粗糙、指纹变浅、皮肤结节等。3例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均为男性, 且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 接触射线工龄在20 a以上; 对照组未查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
2.3 眼科检查280名放射医学工作者中, 发现晶状体混浊及白内障25人, 发生率为8.93 %, 其中18人为点状混浊, 7人为条索状混浊, 8人有视网膜出血; 对照组晶状体混浊及白内障者3人, 发生率为1.07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2.4 血常规检查280名放射医学工作者外周血象变化较明显, 检测异常者(WBC<4.0×109/L, Hb<110 g/L or plt<80×109/L)合计35人, 总发生率为12.5 %, 其中白细胞、血小板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且粒淋比例倒置明显, 说明长期小剂量辐射对放射医学工作者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见表 1。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放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见表 2。
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从事放射医学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了解到, 莱芜市放射医学工作者症状表现以神经衰弱症为主, 总发生率为26.43 %,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07 %, 晶状体混浊及白内障发生率为8.93 %, 异常血相检出率为12.5 %,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为16.07 %。本次调查显示, 虽然近年来, 我市加强了放射工作卫生管理, 强化了放射医学工作者的保护意识, 改善了放射场所的工作环境, 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及自我防护意识的不同, 致使部分放射医学工作者的健康仍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中, 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是长期低剂量照射条件下, 生物效应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对放射医学工作者身体损伤情况的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 放射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进一步说明慢性长期小剂量照射会引起人体染色体畸变率增强, 且有随工龄增加, 畸变率增高的趋势[1], 符合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与照射剂量之间呈线性关系[2]。因此, 对部分受到电离辐射效应的放射医学工作人员应作重点观察对象,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降低受照射剂量, 切实保护好放射医学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1] |
龚明霞, 李雅梅. 枣庄市261名医用X线工作者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山东劳动卫生, 1996, 3: 23. |
[2] |
刘树铮. 医学生物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6: 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