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从1999年4月至1999年11月, 对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单位22家的概况、放射工作人员数和核医学设备数, 以及这些单位在1996年和1998年临床核医学诊断(不包括体外放免检测)、临床核医学治疗的工作量, 进行了详细调查。
1 方法按照“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调查方案[1, 2]的要求, 使用“九五”期间核医学的医疗照射水平调查表, 对广州市22家临床核医学单位, 采用前瞻性调查。为了保证质量, 对个别单位进行详细调查, 对一些数据进行核实调查。获得各个有效数据, 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数字统计。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广州市临床核医学有22家单位, 最早设立核医学科室的时间是在1958年; 放射工作人员183人, 其中医师系列78人, 技术系列80人, 护士系列25人, 无药剂师; 有核医学设备108台, 其中PET 2台, SPECT 19台, 其他87台, 无γ心功能仪和脑血流仪。广州市1996年和1998年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工作量, 分别除以这两年广州市总人口数[3, 4], 为这两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年频率。临床核医学诊断年频率与临床核医学治疗年频率之和, 为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年频率。
2.2 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年频率 2.2.1 诊治年频率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治年频率如表 1所示。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和临床核医学治疗的年频率均较1996年高。但是, 1998年临床核医学诊断的年频率的相对频率较1996年低, 1998年临床核医学治疗的年频率的相对频率较1996年高。
![]() |
表 1 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治年频率(人次/千人口) |
在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中各项检查的年频率均较1996年高或接近, 如表 2所示。从图 1可以看出, 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频率在1996年以2月份最低、在1998年以1月和2月份最低; 1998年除1月份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频率低于1996年外, 其他月份均高于或接近1996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频率。
![]() |
表 2 1996、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检查的年频(人次/千人口) |
![]() |
图 1 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每月临床核医学诊断频率(人次/千人口) |
图 2为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治疗的年频率, 在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治疗中, 除甲状腺恶性肿瘤无治疗病例外, 甲亢、骨转移癌和其它疾病核医学治疗的年频率较1996年高, 其中以甲亢最为明显。
![]() |
图 2 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治疗的年频率(人次/千人口) |
从图 3看出, 1998年, 广州市临床核医学治疗年频率高于广东省、中国, 以及世界平均水平; 诊断年频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 但高于广东省和中国平均水平。
![]() |
图 3 1998年广州市、广东省、中国, 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临床核医学与治疗年频率(人次/千人口) |
从表 3看出, 广州市1996年和1998年的临床核医学年频率均高于1985年广州和中国平均水平; 1998年, 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年频率高于广东省、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
![]() |
表 3 广州市、广东省、中国、世界平均水平的临床核医学年频率(人次/千人口) |
(1) 10年来, 广州市临床核医学诊断设备数量增加较快, 已达到Ⅲ类医疗保健水平[7]。在广州市, 先进的临床核医学诊断设备替代了γ心功能仪和脑血流仪。
(2) 近年来, 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年频率增长速度较快, 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年频率均高于1985年中国(平均)和广州; 1998年广州市临床核医学年频率高于广东省、中国(平均), 以及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以广州市临床核医学治疗年频率最为明显。在广州市临床核医学科无药剂师的情况下, 随着临床核医学年频率的增加, 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受照剂量、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 以及健康危害等方面需要尽快研究。临床核医学实践的正当化, 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制, 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
[1] |
郑均正, 李述唐, 岳保荣. "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调查方案的特点[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增刊): 10-13. |
[2] |
郑均正, 李述唐, 岳保荣. "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调查方案的特点[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增刊): 19. |
[3] |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年鉴1996[Z].广州年鉴社出版, 1996, 93-94.
|
[4] |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年鉴1998[Z].广州年鉴社出版, 1998, 61-62.
|
[5] |
全国医疗照射研究协作组. 我国医疗照射的年频度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增刊): 14-15. |
[6] |
郑均正, 李述唐, 岳保荣, 等. 我国"九五"期间临床核医学的医疗照射频率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增刊): s22. |
[7] |
UNSCEAR.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M]. New York: UN,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