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核医学是伴随放射性同位素的发展和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 如果防护工作不到位, 将会对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及公众的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笔者将青岛市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青岛市开展临床核医学工作的有15家医院, 其中使用放射性核素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ECT)4家、核医学器官功能测定的10家、放射性同位素治疗(不包括敷贴治疗)3家、放射免疫分析(RZA)10家; 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125I、131I、99mTc、90Sr, 99Mo, 核素的毒性均属于中毒组。这15家核医学单位Ⅱ级工作场所7处, Ⅲ级工作场所8处, 无Ⅰ级工作场所[2]; 核医学工作人员90人。
2 放射防护管理现状 2.1 核医学工作场所防护与个人剂量监测由于监督和检测工作职能未彻底分开, 所以, 核医学的防护情况及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仍由卫生监督所承担。
根据有关规定, 对所有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工作场所外照射防护情况每年检测一次, 检测率达100%, 对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放射卫生标准或者卫生要求的, 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 限期改进, 对不改进者, 依据《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 给予行政处罚。
严格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第52号令)要求, 对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控制区内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测读周期定为30d, 监督区内的定为90d, 将监测结果及时通知其所在单位, 并督促其将结果抄录在各自的《放射工作人员证》中。对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年剂量限值的3/10时, 督促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查明原因, 并采取改进措施。
2.2 严把卫生许可关国家对放射性同位素实行许可登记制度。对开展临床核医学的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必须符合“三同时”的要求, 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对呈报材料认真审查, 并会同公安部门到现场对其选址和设计按照GBZ120-2002[1]进行指导、核实; 竣工后经卫生、公安、环保等部门验收同意, 获得卫生许可登记证后, 方可启用。购买放射源时, 必须持有卫生行政和公安部门审查同意的“放射性同位素申购批件”, 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运输。
2.3 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和法规培训对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按照《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要求进行, 培训形式比较灵活, 如课堂集中教学、现场实习和个人学习等, 培训时间视实际情况酌定; 但对新参加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 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放射防护培训合格证之后, 才有上岗的资格。要求放射工作单位对培训情况存档, 我们定期对其监督核查。通过培训, 放射工作人员大部分加强了自身防护意识, 提高了对辐射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了解了自己在放射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2.4 督促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要求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单位依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检查; 上岗后要1 ~ 2 a年检一次, 必要时增加体检的次数, 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这是放射工作单位应尽的义务。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当性判断GB16361-1996明确规定, “在确定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程序前必须首先作出正当性判断”, 而有的申请医师和核医学医师对正当性判断缺乏严密性, 这样做不仅对患者增加辐射危害, 放射工作人员也增加了受照剂量, 且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3.2 对注射放射物质后的患者管理不到位核医学医师没有督促注射核素后待诊患者待在待诊室内, 患者随意离开该室; 或者接受治疗剂量的病人距病床1.5 m处没划为临时控制区和设置放射性标志, 病人家属随便接近患者; 病人出院时, 没能对其体内核素活度进行估计。
3.3 未开展内照射监测工作由于监测机构人力、物力不足, 再加重视不够, 所以内照射监测工作一直未开展。
4 今后防护工作探讨 4.1 加强宣传,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道德意识除按照放射防护有关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外, 还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严格控制施治标准, 控制辐射强度。另外,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 让老百姓对电离辐射的危害也有一定的了解。
4.2 开展内照射监测工作承担放射防护监测工作的机构, 积极设置人力、物力, 对核医学的内照射工作进行监测。通过内、外照射监测结果, 才能反映出临床核医学放射防护工作做的如何。
4.3 规范执法程序, 加大执法力度卫生行政部门应从“依法治理的高度来处理问题”, 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对不按照放射防护有关法规要求去做的单位, 如培训、体检、个人剂量监测等, 要依法治理, 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
[1] |
GBZ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