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嘉兴市卫生监督所;
3. 海盐县卫生监督所;
4.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 于1991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 为了合理估算核电站正常运行后周围居民受照剂量, 并准确评价核电站运行后释放的放射性物质[1]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是否产生影响, 我们开展了秦山核电站运行11 a后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及其周围居民受照剂量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1 资料来源 1.1 环境放射性水平使用RSS -111型高压电离室; FD-71型闪烁辐射仪对核电站20 km范围内的环境进行放射性监测。
1.2 食品等样品中放射性水平使用FJ-2603低本底α、β弱放射性测量装置对食品等样品(水、大米、蔬菜、猪肉、鱼等)进行分析测量。
1.3 人群健康资料通过回顾性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获取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人群健康资料(全死因、恶性肿瘤、婴儿出生情况);
1.4 仪器刻度仪器均经计量部门刻度。
2 结果 2.1 环境放射性水平以核电站为中心, 在20 km范围内按照当地的主导风向, 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 距建筑物或公路30 ~ 50 m的空旷地测量室外环境电离辐射剂量水平。结果为室外天然辐射外照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平均值为(12.02 ± 2.6)×10-8Gy·h-1, 而本省1983~ 1984年全省室外天然辐射外照射调查结果[2]为(14.2 ±3.1)×10-8Gy·h-1, 可见秦山核电站运行11 a后周围环境室外放射性水平于20世纪80年代全省平均值没有差别[2]。
2.2 食品等样品中放射性水平 2.2.1 居民饮用水中放射性水平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居民所饮用的水主要是深井水, 本次调查主要采集各乡镇居民常饮用的深井水和自来水。监测结果显示, 深井水中90Sr、137Cs的含量分别为(3.5±2.0)mBq·L-1与(1.5±0.8)mBq· L-1; 自来水中90Sr、137Cs的含量分别为(2.8±1.6)mBq·L-1与(1.2±0.8)mBq·L-1。由此可见, 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居民常饮用水中的90Sr、137Cs含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2.2.2 食品中的放射性水平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居民主要食用的主副食品是大米、青菜、猪肉、鱼等。监测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以看出, 4种主要食品中鲻鱼内90Sr、137Cs的含量要高于其他食品, 主要是由于鲻鱼生长在杭州湾的深水中, 但无论是大米、蔬菜、猪肉还是鱼类, 所检食品样品中90Sr、137Cs的含量均低于1 Bq/kg。
2.3 所致居民剂量估算 2.3.1 外照射剂量根据《核设施正常运行和事故期间公众受照剂量监测与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评价规范〉)[3], 用实测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天然辐射所致居民人均年有效剂量。通过计算, 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 因天然辐射外照射所致居民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15 mSv, 与全省天然辐射外照射调查结果[2]相近。
2.3.2 食入90Sr、137Cs所致内照射剂量根据秦山核电站所在地海盐县统计局对居民主要食品消费情况的统计资料, 再结合几种主要食品的90Sr、137Cs含量, 按照〈评价规范〉估算得出, 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居民经由膳食摄入90Sr、137Cs所致居民全身年有效剂量为0.75 μSv。
2.4 居民健康状况 2.4.1 全死因分析秦山核电站周围居民运行前(1988 ~ 1991年)平均出生率为13.02‰, 年均死亡率为6.89 ‰; 运行后(1992 ~ 2002年)居民平均出生率为6.84 ‰, 年均死亡率为4.60 ‰, 运行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
2.4.2 标化死亡率秦山核电站运行前后的前五位死因标化死亡率均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与消化系统疾病, 仅在顺位上略有不同。居首位的均为呼吸系统疾病, 运行前后各死因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详见表 2。
死亡率构成比及顺位秦山核电站运行前(1988~ 1991年)、后(1992 ~ 2002年)周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20.12/10万、126.45/10万, 运行后高于运行前, 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与全省1/10抽样调查结果相比, 恶性肿瘤粗死亡率运行前后均高于全省1/10抽样地区, 但低于省疾病监测点地区[4], 具体见表 3。
我们分别选择了距离秦山核电站20 km、80 km的桐乡和鄞县作为对照, 进行婴儿出生情况调查, 结果见表 4。可见除婴儿出生畸形各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外, 围产儿死亡、死胎与死产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秦山核电站周围环境及饮用水与食品等样品中放射性水平属正常本低, 核电站运行11 a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没有增加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 因天然辐射外照射所致居民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15 mSv, 经由膳食摄入90Sr、137Cs所致居民全身年有效剂量为0.75 μSv。秦山核电站运行前后周围20 km范围内居民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 出生率和死亡率运行后均低于运行前。秦山核电站运行前后周围居民前五位死因均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与消化系统疾病。居首位的均为呼吸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有所上升, 这可能与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群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以及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等机会相对较多有直接关系。核电站运行后周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均低于省疾病监测点[4]的监测结果(131.49/10万)。运行后高于运行前, 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从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看, 居民健康和人口构成的改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环境的改变, 医疗条件的改善等, 都影响着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高低。这些改变与某些恶性肿瘤危险度的升高和另一些恶性肿瘤危险度的降低有联系。笔者通过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没有剔除上述混杂因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的精确度。秦山核电站与距离20 km、80 km的桐乡和鄞县在婴儿出生方面, 除婴儿出生畸形各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外, 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
[1] |
孙世荃. 人类辐射危害评价[M]. 第1版.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6: 198.
|
[2] |
陈国佩, 赵义坊, 匡云谷, 等. 秦山核电站运行前周围环境放射性调查和居民所受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2, 12(14): 253. |
[3] |
卫生部.核设施正常运行和事故期间公众受照剂量监测与评价规范[S].1992.
|
[4] |
韩晓军, 蒋庭魁, 严峻, 等. 浙江省1995 ~ 1996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 1998, 1: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