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4, Vol. 13 Issue (4): 264-26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4.04.016

引用本文 

肖文, 张海军, 李志峰. 安阳市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概况[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264-26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4.04.01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4-06-12
安阳市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概况
肖文 , 张海军 , 李志峰     
安阳市职业病防治所,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目的 了解安阳市放射监督管理工作概况, 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方法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结果 立足法规, 规范监督,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完善各种措施, 提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防护合格率。结论 加强对放射卫生相关法规的宣传, 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监管, 落实各项放射法规与标准, 确保放射防护安全。
关键词放射卫生    监督    管理    
1 概况 1.1 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放射工作单位165个, 放射工作人员950人, 其中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单位24个, 工作人员143人, 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等效年用量13.9 ×1010 Bq; 含密封源装置、仪表62台, 总活度1.40 ×1015 Bq; 射线装置工作单位149个, 工作人员807人, 射线装置共229台, 其中医用诊断X射线机187台、X射线探伤机7台、X射线衍射仪等35台。

1.2 建立健全放射卫生监督监测网络

建立了市、县(市)两级放射卫生监督监测网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市职业病防治所、县(市)防疫站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放射卫生工作, 现全市共有放射防护监督员38名, 均接受过省、市一级放射卫生法规和防护知识培训。为不断提高放射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每年我们还举办全市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会议和监督员培训班。

1.3 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条例》法规

1989年《条例》颁布实施以后, 我市为宣传贯彻和落实好《条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并于次年的9月份分别举办了全市放射监督员培训班和全市放射工作单位由主要领导200余人参加的研讨培训班, 并印发《条例》等有关资料500多份,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随后我们每年组织放射工作单位召开一次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总结及经验交流会, 表彰先进单位, 交流各单位的工作经验, 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息沟通, 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后, 我市政府及时举办了全市相关局委、企业法人800余人参加的大型宣贯大会。为提高广大市民对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 我们多次举办街头咨询和大型专题宣传活动, 向人们派发《职业病防治法》、《条例》等宣传资料5 000余份, 多次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介绍公众普遍关心的放射性医学检查、建筑材料放射性等科普知识。

1.4 完善执法程序, 建立健全监管目标责任制

为加强职业病防治和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管理, 我市根据《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规, 制定了相对具体和便于操作的卫生行政处罚程序, 从监督、取证、处罚事先告知、听证、正式处罚、执行等环节都做了具体规定, 并把放射作业单位的监管以目标现任书的形式下达到每个监督员,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规范管理行为, 加大管理力度。

1.5 搞好放射防护工作, 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身体健康 1.5.1 档案管理

我市放射卫生档案较为齐全, 包括放射工作单位档案、个人剂量档案、放射工作人员档案、健康档案等, 并全部实现了电脑化管理, 将所有单位的基本情况、放射工作人员情况等全部建立了数据库, 每个单位和个人均有一个固定编码, 书面档案按编码顺序进行存放。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对档案进行及时更新、核对和充实。

1.5.2 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对新、改、扩建放射工作单位场所进行监督过程中, 除了预防性卫生设施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外, 我们还对工期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给以了重视, 对重要的防护设施的施工, 派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条例》发布以来, 我市共对100余处新、改、扩建放射工作场所进行了预防性卫生监督。对全市所有放射工作单位的工作场所及设备能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特别是1989年以前, 我市的医用X射线机防护合格率仅有60%。通过全市卫生监督员的共同努力, 2003年度, 放射性同位素监督监测率达85 %, 射线装置监督监测率达100%, 放射防护合格率达到80 %以上。为加强放射卫生综合监督管理, 在监督监测过程中, 认真核对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和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健康档案、个人剂量档案等情况、对违反规定的当场责成改进, 收到了较好的综合执法效果, 使持证率和建档率稳步上升。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登记发证率及射线装置工作许可发证率分别达到85%和100 %。针对放射工作场所标志不明显等问题, 发放了统一制作的放射性标志牌。

1.5.3 加强健康管理,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通过多年努力, 我市健康管理较为完善, 就业前体检率达100 %, 就业后定期体检(2002年以前每两年一次, 2002年以后每年一次)。截止2003年我市的个人剂量监测率为22.26%, 根据新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力争在2005年个人剂量监测率达80 %以上。对于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 按照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进行就业前、就业后培训。1995年以来, 每年举办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班, 现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达70.95 %, 未持证者主要是近年企业人员变动较快, 培训跟不上等客观原因造成的。

1.5.4 开展环境放射性监测, 为保护广大市民健康做贡献

1998年河南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建筑材料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通知》(豫卫监[1998]2号), 安阳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建筑材料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通告”, 明确了开展这项工作的一系列要求, 我们积极开展了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对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实行放射卫生许可制度。截止2003年我们每年对150余家建材生产厂家和经销单位350多宗建材进行了监测发证。在开展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监测过程中, 注意加强同建材生产企业的上级部门的沟通, 争取他们的支持, 并定期对建筑材料的监测结果进行公告, 提高对建筑材料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约束能力和对建筑材料消费者的指导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3年, 开展了安阳市行政办公综合大楼的放射卫生防护评价工作, 为满足广大市民对办公场所、住户内放射性水平监测的需要, 开展了为普通市民的服务, 现已对近200家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室内放射性水平监测评价, 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1.5.5 加强放射事故管理, 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

严格按照国家《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对放射事故进行处理, 并制订了《安阳市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及时上报放射事故, 积极配合上级进行事故处理, 建国以来, 至2003年止, 我市共发生放射源丢失与被盗事故3起, 皆妥善地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处理。

2 体会 2.1 领导重视是搞好放射卫生工作的关键

为了提高放射工作单位搞好放射卫生工作积极性, 我市卫生局把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列为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收到了良好效果。经过全市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全体放射工作人员的努力, 我市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2.2 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放射卫生工作法令、法规和规定, 是搞好放射卫生工作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我市经常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学习《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有关法令和文件, 并广泛向群众宣传, 同时对由于违反规定, 忽视防护工作导致事故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 从另一角度保证放射防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仪器设备是高质量监督监测工作的保证

为保证监督监测工作。市、县(市)两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持有常规监督监测必要的仪器, 其中包括一批较先进的辐射剂量仪。

3 存在的问题

(1) 公众对放射卫生法律法规的知晓率、认知率、自觉遵守率和对放射性物质危害性认识不够。

(2) 对未经登记、许可擅自购买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和个人, 查处力度有待加强。

(3) 由于偏面追求经济效益, 某些放射作业单位缺乏对放射工作人员和敏感人群(如孕妇、儿童)的保护意识, 滥用射线。

4 下一步工作措施

(1) 开发领导层, 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和《条列》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职业病防治和放射防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不断提高群众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争取市领导的支持, 协调卫生、公安、文明办、环保等相关部门, 把职业病防治和放射防护工作列入文明单位创建条件, 以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

(2) 加大执法力度, 认真落实各项放射防护法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涉及面广, 管理难度较大, 因此, 卫生、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 相互沟通, 加强日常性监管,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督促放射作业单位认真履行放射卫生法规赋予的责任, 对违犯放射卫生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 才能使放射防护工作逐步走入法制化轨道。

(3) 加强培训, 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放射事故的发生和放射对公众的影响, 主要是放射监督人员和放射作业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低下造成的, 因此, 加强培训, 提高监督人员和作业人员安全文化的综合知识, 使其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才能正确履行所有安全重要职责, 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 降低放射性对公众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