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CT检查能够清楚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及其局部伴随征象[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图像资料, 总结其CT表现,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50例患者, 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35例, 女性15例,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36岁。均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病史。
1.2 扫描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常规L3~S13个椎间盘CT轴位扫描, 必要时行薄层扫描。轴位扫描层厚3~5 mm, 扫描层面与椎间隙平行, 第一层与椎体终板重叠, 每个间隙3~4层。薄层扫描层厚1~3 mm。
2 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 共有58个椎间盘突出, 单个椎间盘突出42例, 2个椎间盘突出8例。发生在L3/4椎间盘3个, L4/5椎间盘30个, L5/S1椎间盘25个。根据髓核突出部位分为中央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型、椎间孔外侧型, 分别为12个、36个、2个、8个。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①突入椎管内的髓核所形成的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是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本组58个椎间盘突出均可见。由于椎间盘纤维环放射状撕裂、退变, 在该处形成薄弱点, 造成髓核突出而形成。软组织块影呈丘状、新月形或半圆形突入椎管内, 其基底部与椎体间的椎间盘相连, CT值60~100 HU左右。②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征象。本组42椎间盘突出可见。硬膜囊受压可呈偏侧性或刀削状变形, 有时需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才能清楚显示。③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湮没:本组可见于16个椎间盘突出。神经根肿胀为受压水肿所致, 神经根受髓核推挤可向内、外后方移位。后外侧型突出时, 神经根与突出的髓核为等密度, 两者难以鉴别, 称为神经根湮没。④碎块形成、滑移; 椎间盘纤维环完全撕裂则突出的髓核可断裂, 穿过并沿后纵韧带边缘进入硬膜外间隙, 游离于突出节段的上下方椎管内。本组5例, 形状不规则, 部分边缘光滑呈卵圆形。碎块在椎管的硬膜外间隙内滑移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 mm[2, 3]。⑤许莫氏结节; 是椎间盘组织断裂的软骨板向上、下方疝入椎体内形成的软骨结节, 为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个类型(纵向脱出), 分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情况。本组11例可见。⑥突出的髓核部分钙化:本组3例, 在突出的髓核内可见多个圆点状高密度影, CT值120 HU以上。
3.2 伴随腰椎间盘突出的其他异常CT表现①椎体后缘的骨质缺损与硬化:本组11例。其原因可能是突出的椎间盘对椎体后缘的持续挤压使骨质营养不良致骨质吸收, 从而产生骨质缺损, 同时骨质修复再生, 从而产生骨质硬化。②骨性椎管狭窄:腰段椎管中央前后径≤12 mm, 应视为比较狭窄, ≤10 mm为绝对狭窄[1]。本组9例, 椎管前后径8.5~11 mm。③黄韧带肥厚:正常黄韧带厚度一般<3 mm, 超过5 mm为肥厚[1]。本组5例为6~9 mm。④椎间盘真空征:系髓核变性、脱水、碎裂。呈负压状态, 使血液中的气体向椎间盘弥散所致, 主要成分为氮气[4]。CT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散在低密度气体影, 本组6例。⑤小关节退变:表现为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变形、关节间隙变窄。本组14例。
3.3 主要鉴别诊断①腰椎间盘膨出: CT表现为椎体上下终板之外出现对称规则的软组织块影, 多不压迫神经根, 可发生在单个或多个节段, 与髓核突入椎管内的局限性软组织块影不难鉴别。但当伴有脊柱侧弯时, 因膨出的椎间盘不对称造成鉴别困难, 结合临床上无神经根或马尾受压表现可资鉴别。②突出的椎间盘块影内钙化与骨赘的鉴别:突出的椎间盘块影内钙化多不直接与椎体融合, 经适当调节窗宽、窗位能够显示清楚。或行薄层扫描, 避开椎体上下边缘以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块影。
[1] |
曹丹庆, 蔡祖龙. 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614-619.
|
[2] |
朱亮. 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限度[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 27: 34-36. |
[3] |
Teplick JG, Haskin MF. CT and Iumber disc herniation[J]. Radiol Clin North Am, 1983, 21: 282-295. |
[4] |
Ford LT, Gilula LA, Murphy WA. Analysis of gas in vacuum lumber diso[J]. AJR, 1998, 128: 1057-1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