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枣庄市中医院;
3. 临沂市胸科医院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是由幽门环行肌, 纵行肌增生引起, 临床较少见。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症状。以前一般经X射线检查诊断, B超报道极少见。下面是枣庄市立医院自1985~2001年收治的16例病例, 且均经手术证实。
1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婴儿均被临床怀疑为幽门狭窄, 表现为饮奶后呕吐。年龄28 d~3月, 男:女为12:4, 均经超声明确诊断, 经X射线钡餐检查, 经手术病理证实。
采用Pie Scanner 250型, Aloka ssD-650型, 实时超声诊断仪, 用5.0 MHz凸阵探头, 禁食水2 h以上, 观察胃蠕动情况, 胃壁结构层次, 观察幽门部壁厚, 幽门部直径, 幽门管长度及幽门开放情况。探头加压后, 使液体从幽门管流入十二指肠, 当胃内潴留液较少时可用鼻饲管灌注50 ml奶液后, 使胃充盈后观察。
2 表现与结果超声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胃内潴留液, 幽门部肥厚、增生, 胃内容物通过困难, 胃排空延迟, 幽门部壁厚度均为0.5~ 1.8 cm, 幽门部直径1.5~1.7 cm, 呈“玉线征”(短轴切面), 幽门管长度2.0~2.5 cm, 呈“细线征”连续观察30 min, 偶见幽门管开放, 少许胃内容物通过。临床用解痉镇痛药无效。
3 讨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主要表现为幽门管壁各层组织的肥厚增生, 并以幽门环形肌肥厚增生为主, 肥厚的幽门管壁致使幽门孔道狭窄而引起不完全性梗阻。临床表现为饮奶后呕吐。目前, 国内外学者[1]认为正常幽门肌厚度约0.1~0.3 cm。幽门肥厚标准为0.4~0.7 cm, 幽门管长度大于2.0 cm。本病以男婴多见, 男:女为3.6~7:1, 发病率约占婴儿1/3 000。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发病机理迄今还不十分清楚,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幽门肌间神经丛发育缺陷或变性, 从而阻断了幽门生理上的反射弧, 使幽门功能失调, 可促使幽门肌代偿性肥厚, 因而导致幽门不同程度的梗阻。B超可清晰显示幽门管壁各层结构, 并能观察其开放情况, 诊断有其独到之处[2]。总之B超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具有无创伤, 快速完全、简便经济和准确性较高等优点, 可做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首选检查方法。
4 鉴别诊断与幽门痉挛性狭窄相鉴别:二者临床症状相似, 超声检查均可见幽门部肥厚、增生, 胃内容物通过困难, 胃排空延迟, 痉挛性狭窄虽可达到相应厚度, 胃内容物通过困难, 但幽门长度小于2.0 cm, 用阿托品试验, 痉挛痊愈, 而先天肥厚性幽门狭窄, 解痉药物无效。
[1] |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三版.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
[2] |
王琼. 超声诊断病例精选[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