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 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 在临床上利用导管插入进行引流、排石、管腔重建、血管扩张和肿瘤的局部放疗、心血管病诊治等的频率越来越高。此技术具有创伤小, 诊治效果好等优点, 深受患者欢迎, 但在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或治疗时, 由于操作的特殊性, 现场操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有时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率较高的辐射场中, 而且部分病例诊治时间又较长, 致使在床边操作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及其患者可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1]。为此, 我们对嘉兴市区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单位, 开展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所受剂量的监测与评价, 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照剂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FJ-377型热释光剂量仪; LiF(Mg, Cu, P)热释光剂量探测器; 451P加压微伦电离室巡测仪, 上述设备均经计量部门校准。
1.2 监测方法①TLD测量法:对现场操作人员及患者各部位(头前部、颈前部、铅围裙内外左胸位置、铅围裙内外腹部、左右手、脚)布放热释光剂量探测器(TLD), 操作结束收回, 及时在热释光剂量仪中测试, 求出各部位每次的受照剂量; ②现场测量法:在一定的条件下, 使用451P型加压微伦电离室巡测仪在现场直接测量, 测得操作人员身体各部位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1.3 监测对象用于介入治疗的传统X射线机(床上球管机和床下球管机)和C型臂X射线机配加数字减影(DSA)装置的专用设备; 疾病种类主要为肝癌、肺癌等, 每次介入时间平均约为10 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我市共有4家单位开展介入放射学诊治工作, 机房面积大部分在30 m2以上, 所用机器2台为专用, 2台非专用。在防护用品配备方面, 各单位基本上都配备了铅围裙、铅眼镜、铅围脖等防护用品。但对机器本身的防护, 缺乏相应的屏蔽防护措施, 如配备相应的床上覆盖防护板、床侧竖屏、床侧横屏等。
对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方面的调查表明, 大部分操作人员了解X射线的基本知识, 知道在开始介入放射工作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但有部分人员只是想到时才使用, 并不每次都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2.2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2.2.1 TLD监测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 各种类型的X射线机单次操作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体表受照剂量均以左手最高, 均值为85 μGy/每次, 右脚最低, 为15 μGy/每次。工作人员身体其他各部位所受剂量却有差异, 床上球管机以头颈部、胸部、腹部呈现剂量逐渐下降趋势; 床下球管机(包括专用设备), 则呈现剂量逐渐上升趋势。
2.2.2 现场直接测量结果(表 2)由表 2可见, 用便携式现场辐射监测仪直接测得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位的剂量率, 各种类型的X射线机同样以操作人员左手位最高, 均值为1 013 μGy/h, 其他各部位的剂量率高低, 其趋势类似于用TLD监测的结果。
3 介入放射学患者受照剂量(表 3)由表 3可见, 对肝癌、肺癌等患者进行单次介入治疗操作时, 其体表受照剂量以左胸部最高, 床上球管机、床下球管机、C形臂+DSA平均分别为1 313 μGy/次、785 μGy/次、1 039 μGy/次, 床上球管机高于床下球管机, 合计均值达1 045 μGy/次, 其次是颈前部和腹部, 受照剂量合计均值分别为501 μGy/次、485 μGy/次。同时由表 3还可见6个监测点合计均值为374 μGy/次, 约为公众年剂量限值的1/13[2]。
4 讨论(1) 介入放射治疗不同于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由于介入放射工作一次治疗时间较长,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所受剂量明显大于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的辐射剂量。本次监测的结果显示, 在床边操作一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胸部位置的剂量率平均为39 μGy/h(约为40 mR/h), 明显高于国家卧位透视标准(15 mR/h)的要求[2]。
(2) 不同类型X射线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贡献是不同的。由于介入放射治疗使用X射线机不同其剂量的危害也不一样。床上球管机的8个监测点平均剂量为47 μGy, 以头部、颈部相对较高, 其次是胸部、腹部(手部除外); 床下球管机平均为32 μGy, 以腹部为最高, 其次是胸部、颈部、头部(手部除外)。使用床上球管机比床下球管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贡献要大, 上述结果与文献[3]报道相一致。
(3) 本次监测结果发现,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X射线机, 在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左手的受照剂量最高, 一次治疗最高可达590 μSv, 平均为85 μSv, 明显高于身体其他各部位。这可能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 操作人员手部无任何屏蔽, 且距离球管较近, 常暴露在X射线下进行各种操作, 尤其左手要起到固定位置的作用, 故而左手要受到较高的照射剂量。
(4) 使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探测器和451P辐射监测仪现场监测两种方法对操作人员进行受照剂量监测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如以操作人员胸部受照剂量为例。现场测定结果显示, 操作人员胸部的剂量率平均为415 μGy/h, 按平均每次介入时间10 min计算, 其受照剂量约为69 μGy, 而使用TLD监测, 操作人员胸部的受照剂量平均为39 μGy。现场监测的结果高于TLD的测定结果。
5 防护措施 5.1 使用条件的选择由于X射线机的X射线输出量与管电压、管电流等有关, 因此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降低投照条件(管电压、管电流), 缩小照射野, 减少散射, 以降低操作人员和病人的受照剂量, 并尽可能选用球管在床下的X射线机;
5.2 介入防护设施和个人用品的安装和使用对没有安装采取防护措施的X射线机, 必须配置和安装相应的防护设施,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使用, 不要因各种原因让防护设施或个人防护用品束之高阁。另外, 要充分使用好铅眼镜、铅围脖、铅围裙等防护用品, 做好对射线较敏感器官或组织—眼晶体、甲状腺和性腺的防护。
5.3 加强对病人的防护以往在放射诊断或治疗时对病人很少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此次监测显示, 病人一次介入治疗所受剂量较高。为了减少病人的受照剂量, 在对设备采取屏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 也要使用铅板或铅橡皮等个人防护用品做好病人的防护, 尤其是做好对射线较敏感器官或组织—眼晶体、甲状腺和性腺的防护。
5.4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操作技能由于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 而熟练的操作技能, 利于缩短操作时间。对此, 介入放射人员一定要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5.5 将介入放射学工作纳入放射防护管理由于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部分人员是临床医生, 在管理上忽视了对他们的监督与管理, 没有将他们列入放射工作人员, 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对放射卫生法规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的了解, 同时其个人也没有及时地得到健康监护, 这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员的放射防护工作。对此, 应将所有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的人员纳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此项工作得到浙江省卫生监督所马明强副主任医师指导帮助, 在此表示感谢)
[1] |
UNSCEAR 1993年报告.电离辐射源与效应[M].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5.
|
[2] |
GBZ 130-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
[3] |
袁志强, 林秀华, 刘晓虹, 等. 介入治疗的X射线防护监测与评价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 18(2): 1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8.0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