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 使这些大分子电离、激发和化学键断裂, 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从而产生电离辐射效应, 分子结构的改变早期反映在细胞染色体的改变,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被认为是电离辐射致染色体畸变快速、简便方法, 因此, 我们对三门峡市336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进行了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0年和2001年进行体检的放射工作人员336名为接触组, 男284人, 女52人, 平均年龄36.23岁, 平均工龄18.56 a, 其中X射线诊断人员259人、工业探伤(包括X和γ射线探伤)人员23人、接触密封源仪表(探伤除外)人员54人; 另选择不接触射线的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65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微核测定采用改良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离心涂片法[1]:采末梢血3~4滴, 用Tris-NH4Cl水浴处理后, 离心涂片, 甲醇固定, 用Giemsa染液染色, 油镜下观察1 000个有完整胞浆的淋巴细胞, 测定计算微核数和微核率。
1.3 微核判定标准游离于完整胞浆中出现的与主核完全分离或相切, 直径小于主核1/3, 染色与主核完全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 结果本次检测336名放射工作人员, 共检出微核123例, 阳性率36.61%, 微核129个, 微核率0.38‰, 其中3个微核者1例, 2个微核者4例, 1个微核者118例。65名对照组共检出微核12例, 全部为1个微核, 阳性率18.46%, 微核率0.18‰。
2.1 接触组与对照组微核检测情况比较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知接触组与对照组微核率通过统计学处理, 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8.52, P < 0.05。
结果见表 2, 男性接触组微核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6.63, P < 0.05。男女组间无差异, χ2=2.48, P>0.05。女性接触组与对照组无差异, χ2=1.17, P>0.05。
结果见表 3, X射线诊断组微核率与密封源仪表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 0.05。X射线诊断组与工业探伤组之间, 工业探伤组与对照组之间, 密封源仪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结果见表 4, 工龄大于20 a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与小于20 a的及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总结1996年10月~2001年9月5 a间放射工作人员吸收剂量累计值与微核检测情况比较结果见表 5,5a个人剂量累计大于10 mSv者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 P < 0.05。
(1) 本文报告的对照组的微核率为0.18‰, 与吕风臣[1]、杨智[2]等报道的微核率0.148‰和0.26‰基本一致。
(2) 据吕风臣[1]等报道:正常人的微核率与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故本文选取的对照组没有分性别、年龄等因素与接触组进行比较。
(3) 本文报告的接触组的平均微核率为0.38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也证明了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能致人体染色体畸变。
(4) 本文通过对不同工种间人员和对照组比较发现X射线诊断与密封源仪表、X射线诊断与对照组间微核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而其他组间无差异, 且密封源仪表组与对照组微核率基本相等, 可能与我市的不同工种的个人剂量平均值有关, 1996~2001年各类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累计值由大到小为: X射线诊断、工业探伤、密封源仪表。
(5) 本文报告的接触组工龄大于20 a、5 a累计吸收剂量大于10 mSv者微核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而工龄愈长则个人剂量累计值愈高, 所以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致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与个人吸收剂量关系较大。
[1] |
吕风臣, 刘华莲, 巴月. 濮阳地区115例健康农民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值观察[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0, 1(4): 275-277. |
[2] |
杨智, 王之美, 严莉, 等. 102例健康医务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正常值[J]. 河南工业卫生, 1986, 9(1): 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