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3, Vol. 12 Issue (1): 38-4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3.01.033

引用本文 

陈正其, 刘定理. 医疗放射工作者的健康观察[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38-4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3.01.03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2-02-28
医疗放射工作者的健康观察
陈正其 , 刘定理     
玉林市卫生防疫站,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 观察长期接触小剂量照射对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影响。方法 对各类医疗放射工作者进行受照剂量测定, 临床查体, 实验室检查, 并以非放射人员作对照组。结果 医疗放射工作者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87 mSv。皮肤科、眼科的阳性体征人数较少, 体征以线状甲、眼晶状体混浊为主; 血小板升高,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但不同工龄间、不同级别医院间、不同工种间及综合专科医院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结论 长期小剂量辐射效应除表现出一般的临床效应体征外, 主要表现细胞遗传学上的一些损害效应。
关键词医疗放射工作者    受照剂量    染色体    辐射效应    

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公众比较关心的课题, 低水平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究竟如何, 至今尚存在争论。为了解医疗放射工作者在低剂量辐射下的健康状况, 我们于1997年和2000年对玉林市医疗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放射A组: 1997年度X射线诊断、介入及同位素的放射工作者共262人, 其中男性228人, 女性34人, 平均年龄31.8岁, 平均工龄8.0 a。放射B组: 2000年度X射线诊断、介入及同位素的放射工作者287人, 其中男性249人, 女性38人, 平均年龄32.8岁, 平均工龄9.0 a。对照组:市内各医院非放射医务人员65人, 要求近期本人无任何X射线接触史, 与放射组年龄、性别相匹配。

1.2 调查方法 1.2.1 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

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 5294-85)的要求进行。

1.2.2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内科、皮肤科、眼科; 白细胞总数(WBC)及分类、血红蛋白(Hb, 碱化法电光比色)、血小板计数(PC, 常规法)、肝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RPMI 1640自制血清培基48 h终止分裂)。临床观察指标异常判定, 按《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 16387-1996)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放射工种个人剂量水平见表 1
表 1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者年剂量当量水平

结果表明, 放射工作者年受照剂量当量的大小, 按工种排列依次为:同位素、X射线诊断、介入。

2.2 临床检查 2.2.1 内科

两个放射组均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 且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两放射组的血压异常率分别为4.1%和3.5%,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2.2.2 皮肤科

主要表现为手部皮肤干燥、粗糙、线状甲、萎缩性皮炎等, 放射A组和B组的阳性体征率分别为2.3%和2.1%, 阳性体征主要出现在放射工龄超过15 a的放射工作者。

2.2.3 眼科

主要阳性体征有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炎、结膜炎。两放射组的总异常率为2.3%和2.7%, 其中晶状体混浊分别占1.5%和1.7%, 混浊以点状、片状为主, 主要集中在前囊和后囊下。经放射病诊断组复查均排除放射性白内障。

2.3 外周血象及肝功能结果见表 2
表 2 外周血象(x ±s)及肝功能

两放射组的外周血象主要表现为PC增高,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比例增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其他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2.4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2.4.1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比较见表 3
表 3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两放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放射A、B组间差异则无显著性(P > 0.05)。两组的染色体畸变类型均以断片为主, 分别占畸变类型的86.5%和97.8%。两组的畸变阳性率分别为56.9%和64.0%, 畸变率在警戒水平(2%) [2]以上的人数与畸变总人数之比分别为12.8%和10.3%。

2.4.2 不同工龄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见表 4
表 4 不同工龄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各工龄组的畸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与文献[3]的报道相一致。但两放射组畸变率有一个共同点; 随工龄的增加而加大, 到放射工龄10 a后又逐渐减小。

2.4.3 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见表 5
表 5 不同级别医院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各级别医院间的畸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但市、县级医院的畸变率比乡级、个体医院的要低。

2.4.4 不同放射工种人员染色体畸变率见表 6
表 6 不同放射工种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各放射工种间的畸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两放射组不同工种的畸变率从大到小排列为:同位素、X射线诊断、介入, 与年平均剂量当量的排列吻合。

2.4.5 同一医院不同放射工种人员染色体畸变率见表 7
表 7 同一医院不同放射工种人员染色体畸变率

其不同放射工种间的畸变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 > 0.05)。同位素的畸变率最大, 其次为X射线诊断, 介入最小, 其畸变率大小与其年平均剂量相一致。

2.4.6 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见表 8
表 8 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比较

两组医院畸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但在二次检查中专科医院的畸变率比综合医院的均高, 此结果也与其年平均剂量当量的大小相对应。

3 讨论

多年来, 有关小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不少, 目前还不能把与辐射有关的染色体损伤与任何特定的医学失调直接联系起来, 但不可否认小剂量辐射效应不仅表现出一般的临床效应体征, 且更重要的是表现细胞遗传学上的一些损害效应。本文作者通过对长期小剂量照射环境中的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健康调查表明: ①临床症状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 有显著性意义, 但其皮肤及眼睛的异常体征出现率较少, 且多发生于放射工龄超过15 a的放射工作者。②职业受照群体的血细胞变化特点, 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降低, 淋巴、单核、嗜酸、嗜碱细胞增高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下降[4]。本次调查发现, 放射组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变化不大, 血小板则有升高趋势, 且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至于血小板不降反而升高, 有待进一步探索。③本次调查显示, 染色体畸变率与放射工龄之间关系不密切与文献[1]报道的染色体型畸变与放射工龄无相关性, 且染色体畸变率有明显的初始性效应, 在工龄10 a后有降低趋势, 意味着机体具有一定的代偿、修复和适应能力相吻合。1997年度检查中有染色体畸变率严重超过警戒水平(2%)且出现无数断片及一定数目的双着丝+环的5名放射工作者, 到2000年度检查时, 其染色体畸变率均已明显小于2%, 也说明了在低剂量情况下, 染色体畸变检查难于反映出累积剂量的逐渐增加的动态变化, 只能初步反映受照者现状。④对不同级别医院、不同放射工种、同一医院不同放射工种以及综合与专科医院的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进行比较, 组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有相同的一点, 随平均年剂量加大, 染色体畸变率也增加, 与文献[5]的结果一致, 说明所有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率与剂量相关的。⑤医学检查时慢性小剂量受照者还未见到临床或化验指标的变化前, 染色体结构改变可较早出现, 这说明可利用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来察觉电离辐射的早期效应, 染色体畸变可作为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体检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全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协作组. 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1-13.
[2]
毛玉蟾, 邱雪英. 浅评长期低剂量医用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特点[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4): 243-244.
[3]
罗伟立. 甘肃省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2): 10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1.02.030
[4]
全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协作组, 血细胞效应专题组. 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外周血细胞效应[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36-38.
[5]
全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协作组, 染色体专题组. 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