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可以反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及其放射防护水平, 并可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在日常监测中, 经常可发现受照剂量偏高的人员,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并了解这部分工作人员的真实受照情况, 我们对其受照原因进行了跟踪调查与分析。本文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作简要介绍。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每个监测周期(1年4期)中受照剂量大于“调查剂量”即国家标准导出限值的3/10(每周期导出限值为12.5 mSv, 调查剂量为3.75 mSv)的人员。
1.2 调查方法按放射工作工种, 发出不同的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受照原因, 是否误照, 实际工作量(包括机器型号、工作条件、源种类、源的活度), 实际操作方法, 防护手段等, 并由受照放射工作人员和科室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 结果与讨论(1) 我所1999~ 2000年在日常监测中共有123人次超出调查剂量, 其中超过国家标准年剂量当量导出限值的有54人次, 小于年剂量当量导出限值但大于年剂量当量导出限值3/ 10的有69人次。共回收调查表 111份(回收率为90.2%)。他们实际受照情况、受照原因及剂量、工种分类分别见表 1、2、3。
(2) 根据调查可知, 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偏高剂量照射中的61.3 %并非实际受照。而绝大多数是因为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意义不理解, 故意或无意中把个人剂量元件放置在机房、治疗室、探伤工作现场等引起的。有些甚至因为防护条件差, 如CT室、X光室门关不严, 或机器老化, 为引起领导的重视, 故意对元件进行照射。有些则因为怀疑误照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自己进行现场模拟实验或故意照射。还有些对剂量计佩戴方法、注意事项不够明确, 出现不按规定放置工作服、带元件做体检、不按期寄回元件等情况。
(3) 在实际受照的43人次中,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介入操作、移动式拍片机难以防护、未隔室透视时防护条件差而引起的。同时因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差, 在机器进行扫描时开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而引起受照剂量偏高。另有2位工作人员在机器维修、训机、搬迁钴机时受到照射。须引起注意的是:不按规程操作而导致工作场所污染有6个人次, 全部是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 因核医学科分区不严、衣服混合挂放、病人给药后四处走动、敷贴器使用没有屏蔽等原因而使工作人员无谓的高受照剂量。
3 对策针对以上问题, 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提高我省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3.1 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实施个人剂量监测的单位应切实加强质量控制, 控制剂量计在使用、测量过程中仪器、实验条件、刻度因子、本底、人为因素等引起的各种误差, 提高本单位监测结果的准确, 消除放射工作人员对监测结果的不信任心理。同时发现异常受照情况及时通报放射工作单位, 协助其调查原因, 提出防护改进措施。被监测单位应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剂量计的回收与发放, 并建立健全监测结果档案。
3.2 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将个人剂量监测作为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后防护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 以各种形式, 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监测方法、质控手段、剂量计的佩戴方法等, 提高放射工作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素质和安全文化素养,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监测。同时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实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对不能正确接受个人剂量监测、故意照射, 情节恶劣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进行批评、教育, 或进行行政处罚, 引起单位领导的重视, 督促其支持放射工作科室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切实改变目前监测覆盖率偏低的局面。
3.3 切实改善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保障工作人员健康放射介入、核医学科及未采取隔室防护的透视、床边机等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工作人员的正常受照水平(1999年福建省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当量1.03 mSv) [1、2], 因此放射防护监督部门应加强对这一部分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 同时督促单位淘汰过时的、防护条件差的旧机器, 改造X射线机房, 全部实行隔室操作, 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同时, 因为介入治疗的工作特点, X射线防护难度大, 因此开发, 研究新型介入防护设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 |
黄丽华, 徐利亚, 赖苏克, 等. 福建省1998~ 199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的监测[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3): 56. DOI:10.3969/j.issn.1007-2705.2000.03.042 |
[2] |
芦春林, 阮明, 贾德林, 等. 介入放射学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剂量水平[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4): 230. |